屈指人间世,名成岂偶然。
中原方轨在,畏路拂衣偏。
病色高千古,穷愁自一天。
可无沮溺耒,难并汶阳田。
【注释】
①难后答和于鳞旧贻四首:指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与李白酬答唱和所作的诗歌。难后答和:指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二人互相酬唱的诗作。于鳞:指李白。
②“屈指”二句:指杜甫自叹一生名成事遂,岂是偶然得来的?屈指,屈指数数。方轨,正道,即正途。中原,这里借指南宋,因时当南宋初年。
③“病色”二句:意谓自己高洁清远的性格,已高千古;而贫困愁苦之状,又何止一天!高千古,语本《楚辞·招隐士》:“怀奇抱银兮,飞沈戚乎人间。”言其志节之高,可与古代圣贤比肩。穷愁,困穷忧愁。
④沮溺:沮水边耕田的农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耦耕者,吾生也,功归于我。’长沮耦耕者笑而止。桀溺耦耕者耻于农,工于德,吾不为之也。”汶阳,汉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汶上县南。此处指杜甫自己的家乡。
【赏析】
《李杜全集》中有三首七律,题名《赠李白》,但只有此一首是诗人自作,其余两首为他人之作。
第一首,起笔点出时间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难后”,是说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这两句是说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名成并不是偶然的。他以屈原为例:“屈指人间世,名成岂偶然。”诗人认为,一个人名成事遂,决不是偶然得来的;一定是有他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颔联写李白。“中原方轨在,畏路拂衣偏。”意思是说,中原(这里指唐王朝统治中心所在地)的道路正通畅(方轨),而诗人却常常因为避乱而改变行踪,所以总是感到畏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对于中原的道路畅通感到欣慰,但他也常常担心道路的艰险。“畏路拂衣偏”,是说每当他改换行踪,总是觉得有些畏惧。这两句是说,诗人虽然对中原的道路充满欣慰,但却也时时感到忧虑,唯恐路途艰险。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在乱世中奔走流离、忧惧不安的心情的自我描写。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病色高千古,穷愁自一天。”意思是说,他高洁清远的性格,已经高千古;而贫困愁苦之状,却又何止一天?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虽然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但贫困愁苦的境况却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境遇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我描写,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尾联写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展望。“可无沮溺耒,难并汶阳田。”意思是说,或许可以像沮溺那样从事耕田劳作,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在乱世之中,要实现这种理想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两句是诗人对于自己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展望,他认为在乱世之中,要想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这两句也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我描写。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人认为名成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需要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结合才能够实现的。同时,诗人也表现了自己对于乱世中生活的无奈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