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得云间信,沈沦世所嗟。
百年循吏传,十口孝廉家。
落日窥诗草,严霜负鬓华。
不知门弟子,若个是侯芭。
【注释】
忽得云间信:忽然得到天上的好消息。
沈沦世所嗟:被贬谪到人间,世人都感到惋惜。
百年循吏传:一生做官,政绩显著,成为人们传颂的美谈。
十口孝廉家:全家都是孝顺的人,有十口人。
落日窥诗草:夕阳透过窗纱照进书房,我正在读书。
严霜负鬓华:顶着严寒,发白如霜。
若个是侯芭:你是谁?侯芭是汉代的隐士,这里比喻隐居不仕的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宪宗元和三年(808),当时诗人任江州司马,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江州当一名小官。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这首《哭周宪副叔夜》。
首联写得知消息后的心情。“忽得云间信”,忽然接到天上传来的消息。“云间”指天宫,“信”指诏书。“沈沦世所嗟”,沉沦在世上的人们对此都表示惋惜。“沉沦”二字,表明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抑郁。
颔联写一生仕途得意,门下弟子成百上千,而自己却成了被贬之人。“百年循吏传”,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成为人们美谈。“十口孝廉家”,全家都是孝顺子孙,有十口之多。“十口”“百岁”,形容其官宦之盛、子孙之多。“循吏”“孝廉”,都是古代称颂官吏的词语,这里用来反衬诗人被贬后的凄凉。
颈联写黄昏时分,独自在书斋中读书的情景。“落日窥诗草”,夕阳透过窗纱照进书房,我正在读书。“窥诗草”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读书时专注的神情和环境气氛。“严霜负鬓华”,顶着严寒,发白如霜。“鬓华”即鬓发,指自己的头发已经斑白了,暗喻自己年事已高。
尾联写不知自己的门生弟子中是否有隐居不仕的人?“若个是侯芭”,你是谁?“侯芭”是汉代隐士,这里用来比喻隐居不仕的人。“若个”是代词,指代“侯芭”。诗人通过询问自己的门弟子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实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那些隐逸之士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