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衣高帝定神州,卜洛桥门见冕旒。
三老鸠筇分御席,诸儒虎幄进经筹。
宫袍手赐霞同烂,天语亲传日并流。
太学明师今不忝,白云弓剑孝陵秋。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戎衣高帝定神州,卜洛桥门见冕旒。”
- 戎衣高帝定神州:“戎衣”通常指战袍,这里比喻王检讨先生如同高帝一般,在朝廷中建立功勋(“定神州”意指治理国家,使之稳定繁荣)。
- 卜洛桥门见冕旒:“卜洛桥门”可能指的是在洛阳桥上或洛河桥旁见到皇帝,“冕旒”指帝王的冠冕和旒(古代皇冠上的流苏),暗示王检讨先生受到皇帝的尊重和赏识。
- “三老鸠筇分御席,诸儒虎幄进经筹。”
- 三老鸠筇分御席:“三老”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称呼,“鸠筇”可能是竹杖的意思,表示王检讨先生的崇高身份(“分御席”意味着与皇帝共坐,共享盛宴)。
- 诸儒虎幄进经筹:“诸儒”泛指学者,“虎幄”指军中指挥帐篷,这里用来形容王检讨先生的智谋(“进经筹”表示提出治国的策略和计划)。
- “宫袍手赐霞同烂,天语亲传日并流。”
- 宫袍手赐霞同烂:“宫袍”指皇家服饰,“手赐”表示亲手赐予,“霞同烂”形容赏赐华丽如云霞般灿烂。
- 天语亲传日并流:“天语”指皇帝的旨意,“亲传”表示亲自传授,“日并流”形容教诲如同太阳一样普照众生。
- “太学明师今不忝,白云弓剑孝陵秋。”
- 太学明师今不忝:“太学”指太学,古代最高学府,“明师”指有学问的老师,“今不忝”表示王检讨先生现在不辱没师门,依然保持师道尊严。
- 白云弓剑孝陵秋:“白云”可能指的是王检讨先生如白云般清高纯洁的品格,“弓剑”指武器,“孝陵秋”可能指的是秋天的北京(孝陵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所在地)。
- “十载青藜悬秘阁,诸生绛帐满留都。”
- 十载青藜悬秘阁:“十载青藜”形容时间长久,“悬秘阁”表示珍藏秘籍于阁楼之中,“诸生绛帐满留都”意味着在京城(留都是南京的古称)有许多学生聚集学习。
- “风回采石涛声壮,日上钟山海色孤。”
- 风回采石涛声壮:“采石矶”在安徽马鞍山,此处可能是指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涛声壮”形容声音宏大如波涛。
- 日上钟山海色孤:“钟山”指紫金山,“海色孤”形容景色美丽但孤单,可能暗喻王检讨先生虽然才华出众却孤独地面对困境。
- “青春赋就侍承明,花底鹓鸿醉玉笙。”
- 青春赋就侍承明:“青春赋”指年轻的才子,“侍承明”表示侍奉皇上或朝政。
- 花底鹓鸿醉玉笙:“鹓鸿”指鸾鸟般的高贵象征,“玉笙”指乐器,形容王检讨先生在朝堂上如同高贵的鸾鸟般优雅自如。
- “夜静紫微催草诏,秋高太白坐论兵。”
- 夜静紫微催草诏:“紫微”指紫宫,古代帝王居住之地,“催草诏”表示起草诏书,“秋高太白坐论兵”指李白曾在此吟咏诗歌,形容王检讨先生有文学造诣。
- “阁中丞相曾投履,海内文章共识名。”
- 阁中丞相曾投履:“阁中”可能指的是翰林院等文人学士聚集的地方,“丞相”指古代的最高官职,“曾投履”表示曾经在那里任职或有所建树。
- 海内文章共识名:“海内文章”指全国范围内的文章,“共识名”表示大家普遍认可他的名字和成就。
- “南去玄经堪比易,独怜京邑滞侯生。”
- 南去玄经堪比易:“南去”可能指的是离开南方前往北方,“玄经”指深奥的经典,“堪比易”表示可以与儒家经典《周易》相比肩。
- 独怜京邑滞侯生:“京邑”指京城,“滞侯生”可能指的是在京城滞留而未能显达的人。
《送坐主王检讨先生之南司成四首·其四》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诗人对王检讨先生的深厚情感和高尚人格的赞美。诗中的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王检讨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时代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