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马崆峒天地悬,蓟门楼堞渐苍然。
千峰北断祁连色,万井东回碣石烟。
倚杖白云窥槛外,振衣明月坠松巅。
频夸斥堠无烽火,屈指单于出塞年。

【注释】:

并马崆峒天地悬(并马:并肩骑马。崆峒山:在今甘肃灵台县东北。)——并马高耸,与天为比,远观似悬于天地之间。蓟门:指北京的北门。堞:城墙上的矮墙。渐苍然:逐渐苍老。
千峰北断祁连色(万井东回碣石烟:都是形容山势之奇伟。)——千峰北面被昆仑山切断,呈现出一种苍茫之色。万井:万户人家的村庄。东回:向东回流。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烟:云气。
倚杖白云窥槛外(振衣明月坠松巅:都是写景。倚杖:靠着手杖。槛外:栏杆外面。振衣:抖起衣服。月:月亮。坠松巅:从松树顶端落下。)——倚着手杖看云,看到云彩飘过栏杆外面;抖起衣服看月亮,月光从松树上落下。
频夸斥堠无烽火(屈指单于出塞年:都是写自己对边塞生活的向往之情。),屈指:算来、计算起来。单于:匈奴的首领。
【赏析】:
此诗是诗人赵宪在任司农时游览名山大川之作。
首联“并马崆峒天地悬”,写登上崆峒山后,站在山顶上放眼四望,只见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与天相接。“蓟门楼堞渐苍然”则是从山下仰望,只见古老的蓟门城楼上的矮墙渐渐显得苍老而遥远。这两句既点明了地理位置,又描绘了壮阔的景色,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千峰北断祁连色,万井东回碣石烟”,进一步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千峰被昆仑山隔断,呈现出一种苍茫之色;万井则是指那些遍布于北方的村庄,它们如同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东流而去。这里的山峰、河流、村庄和云霞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山河的雄伟,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倚杖白云窥槛外,振衣明月坠松巅”,诗人以“倚杖”和“振衣”两个动作,展现了他登山时的轻松愉悦之情。他倚靠在手杖上看云,看到云彩飘过栏杆外面;抖起衣服看月亮,月光从松树上落下。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心情,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尾联“频夸斥堠无烽火,屈指单于出塞年”,诗人感叹自己远离了边塞的生活,无法亲身体验到那种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揣摩那些驻守边疆的士兵是如何度过他们的艰苦岁月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安全感到庆幸,毕竟远离了战争的硝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这两句诗既是对现实的感慨,也是对理想的追求。
全诗通过对崆峒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歌颂了人民的勤劳善良。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对祖国的河山产生了更加浓厚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