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柴门迹未新,谁将尺素走阳春。
应怜短棹山阴客,共是朱弦调里人。
超暝楼台同气象,濯风梅柳且精神。
相知莫笑多高枕,懒病袁生不为贫。
【注释】
柴门:指诗人的家门。尺素:书信。阳春:春天,这里指春天里的梅花。山阴县:今属江苏无锡市。朱弦:古琴名。调里人:调弦的人,即弹琴的人。超暝楼台:高耸入云的楼宇。濯风梅柳:洗尽铅华的梅花,挺拔如故的柳树。相知:彼此了解,互相同情的朋友。袁生:诗人自喻。
【赏析】
此为酬答张幼于对雪见怀之作。张幼于是诗人的挚友,诗中“谁将尺素走阳春”一句暗寓了与友人相见恨晚之意。首联写雪后初霁,柴门犹掩,门前足迹未留,而信已飞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虽近在咫尺却又相隔甚远的心情。颔联则以“怜”、“共”二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颈联“超暝楼台同气象”,化用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来”句意,描写了一幅清幽明洁、超然物外的山水画卷;“濯风梅柳且精神”,则是化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看天色白,行去赤亭西。两乡山水遥,千载人离睽。秋烟出旧巷,榆叶下疏枝。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可必”诗意,表现了诗人面对美景时悠然自得、神游太虚的情怀。尾联点题,以“相知莫笑多高枕,懒病袁生不为贫”两句,回应开头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虽远离却心心相印、相互慰勉的感情。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自己生活的豁达态度。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热烈而又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