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峰头高振衣,放歌天籁入虚微。
波回片片青莲出,日落山山彩凤飞。
一往薜萝人自古,重来冠盖事还非。
阇黎莫吝谈经席,已向君王乞钓矶。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焦山的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在浮玉峰上高歌,放声吟唱,歌声入云;颔联写夕阳下,青山如黛,青莲、彩凤出没其间,景色壮美;颈联写自古至今,人们总是向往隐居山林,重来朝廷,并非易事;尾联写不要吝惜谈论佛法的机会,因为已经向君王请求过钓鱼台了。
【答案】
译文:在浮玉峰上高歌,放声吟唱,歌声入云。波涛中一片片青莲浮现水面,夕阳下一座座山峰上彩
凤飞起。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隐居山林,重来朝廷,并非易事。不要说我吝啬,我已经向君王请求过钓鱼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天宝五年(746)秋日送别友人而作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浮玉峰为背景,写景抒情,表现了对
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浮玉峰头高振衣”,浮玉峰,即浮玉山,又称浮丘山,是泰山的一个支脉。据《水经注》载:“浮丘有浮玉池
,池上有玉城金台”。此山因山中有玉池,山上有玉台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九引《括地志》:“泰山浮丘山,一名浮
玉山,亦曰浮丘。”唐人李华在《送郑少府归庐山序》中云:“浮丘之山,其上则玉泉澄流,其下则松柏参天。”可见,
浮玉峰是泰山的一个重要景点,古人多以“浮玉”代指泰山。浮玉峰上风景秀丽,登临此山可望远山近水,极目四望,但
只看到白云缭绕,不知脚下是何山;只有仰视天边,才觉得云雾飘荡。诗人登山观景,心旷神怡,不禁高声歌唱起来,
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久久不绝。
“放歌天籁入虚微”,放歌,即放声歌唱。天籁,指天上的声音。虚无缥缈之中,似有天籁之声传来。诗人在浮玉峰
上高歌,声音传遍山谷,令人心醉。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画面之美,让人陶醉其中。
颔联“波回片片青莲出”,“波回”形容波浪翻滚的景象。青莲出水,犹如仙女下凡。诗人笔下的青莲,既指水中
的莲花,也暗指诗人自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人正是借莲花的纯洁高雅来比喻自己的高尚情操,表
扬自己的高洁品质。
“日落山山彩凤飞”,彩凤,指凤凰。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鸟,也是帝王的象征。诗人笔下的彩凤飞腾而上
,象征着国家昌盛、天下太平。这一联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人间的太平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一往薜萝人自古”,薜萝,即薜荔草,一种多年生常绿攀缘植物。传说中它生长在高高的岩石上,枝叶繁茂,
覆盖着整个山坡。诗人借用薜萝的典故,表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薛萝虽然长在石上,但它却能攀缘而上,不屈不
挠地向高处生长。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决心。
“重来冠盖事还非”,冠盖,指官帽和车盖。冠盖之下,指朝廷官员。冠盖之事,原意为戴官帽、坐轿子的事情,现泛指官场上的
事情。诗人借用冠盖之典,表示自己对仕途的追求。冠盖之下,名利双收,富贵荣华;但冠盖之下,也有许多是非纷争,使
人疲惫不堪。诗人感叹道,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远离仕途,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尾联“阇黎莫吝谈经席,已向君王乞钓矶”,阇黎,指僧人。谈经席,指僧人们的讲经说法之地。乞钓矶,指皇帝的御用渔池
,位于今山东泰安市东南。这里指诗人曾经向皇帝提出要得到钓鱼台的要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以及自己渴望得到圣上赏识的愿望。诗人以佛教为喻,表明了自己对佛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虔诚信
也反映了他渴望得到圣上赏识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