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公车成隐心,玺书元解觅山深。
逃名不作唐供奉,得句还称李翰林。
老向唾壶翻击节,愁来挟瑟问知音。
丹崖丹水春何限,莫忆寻常卖骏金。
拂袖公车成隐心,玺书元解觅山深。
逃名不作唐供奉,得句还称李翰林。
老向唾壶翻击节,愁来挟瑟问知音。
丹崖丹水春何限,莫忆寻常卖骏金。
注释:
拂袖公车:拂袖离去,放弃科举考试,表示不再追求功名。公车,是指古代的科举考试,通过公车考试才能成为官员。成隐心:决定隐居。
玺书元解觅山深:皇帝的诏书,解除了对隐居的禁令,允许他寻找山间隐居。玺书,指皇帝的命令或书信;元解,解除了对隐居的禁令。
逃名不作唐供奉:逃避名利,不去做唐朝的官。唐供奉,指唐朝的高官。
得句还称李翰林:得到一句诗,称赞自己像李翰林一样有才华。李翰林,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的诗才被后人传颂。
老向唾壶翻击节:年纪大了,在唾壶(古代的一种乐器)上敲击以自娱。
愁来挟瑟问知音:悲伤时弹奏瑟,询问知音者(即知己或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丹崖丹水春何限:红色的悬崖和清澈的水,春天的景象如何限制。
莫忆寻常卖骏金:不要回忆过去卖掉骏马的情景,那只是短暂的财富。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内乡李翁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充满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拂袖公车成隐心”,表达了作者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决定不再追求官职的决心。公车,是指古代的科举考试,通过公车考试才能成为官员。拂袖,表示决绝的态度,决心放弃官场生活。
第二句“玺书元解觅山深”,表达了作者因为皇帝的诏书而解除了对隐居的禁令,可以去寻找山间隐居的生活。玺书,指皇帝的命令或书信;元解,解除了对隐居的禁令。
第三句“逃名不作唐供奉”,表达了作者逃避名利,不去做唐朝的官。唐供奉,指唐朝的高官。
第四句“得句还称李翰林”,表达了作者得到一句诗,称赞自己像李翰林一样有才华。李翰林,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的诗才被后人传颂。
第五句“老向唾壶翻击节”,表达了作者年纪大了,在唾壶(古代的一种乐器)上敲击以自娱。
第六句“愁来挟瑟问知音”,表达了作者悲伤时弹奏瑟,询问知音者(即知己或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第七句“丹崖丹水春何限”,表达了作者看到红色的悬崖和清澈的水,春天的景象如何限制。
最后一句“莫忆寻常卖骏金”表达了不要回忆过去卖掉骏马的情景,那只是短暂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