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疑兴尽子猷还,咫尺清苕未可攀。
日暮碧云离合际,江秋紫气有无间。
劳公郢里歌中雪,念我祗园梦里山。
莫笑野人虚拥彗,至今犹自扫柴关。
【注释】
兴尽子猷还:指王献之,字子猷。王献之在晋朝做官时,有一次他乘船回家乡山阴,看到门前的紫草长得很茂盛,他就弯下腰去拔了一些紫草,然后才上岸回家。后来他的朋友顾长康写了《奉和初春应制》,中有“暂出户庭始申颜,紫芝无复映朱栏”,就是用王献之这个典故。这首诗开头两句,也是借用王献之的故事。
清苕:这里指紫草。
离合际:指日暮云散,日出的时节,也就是日丽风和之时。
郢里:郢州,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中雪:指郢州歌女蔡琰(字文姬)归汉途中经过襄阳,被曹操收为妾,曹操死后,蔡琰被遣回故国,途经荆州,在江陵作《胡笳十八拍》时,曾唱道:“……我自为黄鹤楼吹笛,尔为塞北听吹箫。”这里的“劳公”指曹操。
祗园:指佛教圣地洛阳白马寺前的祇树给孤林,后泛指寺院。
野人虚拥彗:指作者自己。
【赏析】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诗画作品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诗歌以写景咏物见长,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风光,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王维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平淡朴实。《奉和大宗伯董公返棹之作》,是他七岁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是七言绝句中的小令。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王献之在建康时,曾乘船回家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当他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发现紫草生长得很好,于是他就弯腰把紫草拔掉一些。这时他才上岸回到家中。后人就用“王献之折紫草”来比喻文人雅士欣赏到美好的景色后,便兴致盎然地欣赏玩味。这两句诗是诗人化用王献之故事的开端。
第三句“咫尺清苕未可攀”,是承接前两句而来。王献之折紫草时,距离家门很近,但还没有来得及伸手攀摘,就被紫草挡住了视线。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紫草的生长旺盛,也写出了王献之欣赏美景时的心情愉快。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方法,将紫草写成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与王献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手法很巧妙,也很新颖,使全诗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第四句“日暮碧云离合际”,是承接第三句而来。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天边的白云开始飘动起来。这句诗既是实景描写,又是虚景描写。实景是指眼前的景物,虚景则是通过想象,将天边的白云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这一联诗的意思是说,天边白云缭绕,仿佛是在迎接太阳的升起;又好像在送别太阳的落下。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天边的景色,更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感慨人生的变化无常,如同日月交替一般。这种感慨既有哲理性,又有诗意性,使全诗更加富有内涵。
第五句“江秋紫气有无间”,是承接第四句而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江面上秋色正浓,天空中紫气蒸腾,有如仙境一般。这句诗既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身世飘零,无法像古人那样享受太平盛世的美好时光。这种感慨既有哲理性,又有诗意性,使全诗更加富有内涵。
第六句“劳公郢中歌中雪”,是承接第五句而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屈原在郢中(今湖北省荆州市)时,曾经唱过一首关于雪花的歌。这里的“劳公”指的是屈原。这句诗既写出了屈原的事迹,又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身世飘零,无法像古人那样享受太平盛世的美好时光。这种感慨既有哲理性,又有诗意性,使全诗更加富有内涵。
第七句“念我祗园梦里山”,是承接第六句而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这里的“祗园”指的是佛教圣地洛阳白马寺前的祇树给孤林,后泛指寺院。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心境既有无奈之感,也有怀念之意。这种写法既新颖又巧妙,使全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第八句“莫笑野人虚拥彗”,是承接第七句而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要笑话我这只野人空有一把扫帚而已。这里的“彗”指的是扫帚。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自嘲之意,也表现出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这种品格既高尚又可爱,使全诗更加具有魅力。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开阔而深远,语言优美而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