艖䒀忽转越来溪,太史浮湘下会稽。
误拟真人栖海上,久知夫子在关西。
看它气色还金马,顾我形神似木鸡。
稍喜蓟门游子到,别筵能唱白铜鞮。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考生要理解全诗意思,结合注释翻译,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1)《艖䒀忽转越来溪》,艖䒀,小船。“忽”指忽然之间。“越来溪”,地名,即现在的浙江桐庐县富春江下游一段。这里用舟行如飞的比喻,形容自己与李本宁相遇之速。
(2)“太史浮湘下会稽”,太史公司马迁曾游湘水,下会稽山。这里以史迁代称李本宁。“湘”指湖南。“会稽”在浙江绍兴市东南,为吴、越文化交融处。这里用史迁代称李本宁,是说他像司马迁一样有才华,能游湘、下会稽。
(3)“误拟真人栖海上,久知夫子在关西”二句,“真人”指仙人。“海上”“关西”分别指南海、长安。这里用仙人比李本宁,说李本宁虽隐居于海上,却并非隐士,而是有远大抱负的儒者;说自己虽然知道李本宁在关西,但并未把他当作真正的知己。
(4)“看它气色还金马,顾我形神似木鸡”二句,“金马”指金马门,汉代皇宫门名。“木鸡”典出《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后以“木鸡”喻指木偶人。这里以木鸡自许,说自己像木偶一样呆板,而李本宁则不同,他的气色像金子一样闪耀发光,精神气质又像庄子那样超脱飘逸。
(5)“稍喜蓟门游子到,别筵能唱白铜鞮”二句,蓟门:今北京城一带古称蓟城,蓟门是蓟城的简称。“白铜鞮”是汉代的一个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北。这里用蓟门游子代称李本宁。“白铜鞮”是晋朝时的地名,因晋武帝时在这里设置白铜观,故名。这里的“白铜”是指晋武帝司马炎,他封李密为侍郎,李密不就任,就辞别司马炎去当官。李密离开晋朝后,在途中经过白铜观,所以这里以李密自喻。最后两句写李本宁送行,并赠歌以慰勉之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李本宁告别时的留别之作。前四句写李本宁的来访和自己对他的赏识,后四句写诗人的自谦及李本宁对自己的勉励和慰藉。
首联写二人相会之快,船行之急。“艖䒀忽转”、“忽”字写出了二人相会的迅速。这两句中“艖䒀”即小船,“忽”字写出二人相遇的迅疾。
颔联写二人相逢,李本宁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太史”指司马迁,“浮湘下会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余从所得书夜观之,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杭俱震,未至,见海中目曰:‘若何’。……于是上乌江自刎。”意思是说,太史公来到会稽山下时,正值项羽在乌江亭长的帮助下渡过乌江,准备自刎而死之际。“太史”二字既指司马迁,又暗含李本宁的才智出众,有经世致用之才。“下会稽”指到会稽山下来,暗含李本宁的胸怀大志。
颈联写二人相逢,李本宁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误拟真人栖海上,久知夫子在关西”意思是说,自己当初把李本宁当成了神仙般的人物,认为他是在海上隐居的高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李本宁是在关西的圣人,自己对他了解不够。“真人”指仙人,“关西”指长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当初以为李本宁是个神仙般的隐士,后来才发现他是圣人。
尾联写李本宁的勉励和自己的决心。“看它气色还金马,顾我形神似木鸡”意思是说,现在看到李本宁气色如黄金一般闪烁发亮,而我呢?只能像个木偶一样呆板地站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看到李本宁气色发亮,而自己呢?只能像木鸡一样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没有像李本宁那样有神采飞扬的精神气质。“木鸡”是木偶的意思,这里比喻自己的气度、神态。
尾联写诗人决心去拜访李本宁,希望他能给自己唱歌助兴。“稍喜蓟门游子到,别筵能唱白铜鞮”意思是说,现在我很高兴听到蓟门的游子来了,我们可以一起喝酒、聊天、唱歌。“蓟门”指京城附近地区,“白铜”是晋朝时的地名,“观”指晋武帝司马炎的住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听到蓟门的游子来了,我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唱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