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青一片引牙樯,不遣乾坤属混茫。
风伯挽波回碣石,日君排雾上扶桑。
承平渐偃千烽色,转饷曾飞万庾霜。
任使兴公心境杂,也应安坐听鸣榔。
【注释】
张将军:指孙权,字仲谋,东吴建立者。余:指作者自己。沈令尹潘林曹三子骏儿:三国时吴国将领潘璋、潘凤的儿子潘璋之子潘岳,字安仁。泛海:泛船出海。时风日:当时的风和日。清美:清新美好。穷胜概:尽兴游赏。乐而赋之:高兴得赋诗一首。空青:指宝剑的青绿色泽。引牙樯:用剑拨动着船只上牙状的横木。不遣乾坤属混茫:不让天地间归于混沌。不遣:不放,不让。乾坤:天地。属:归附。混茫:混沌一片。风伯:古代神话中的风神,这里借代大风。挽波:把巨浪拖回。回碣石:将巨浪拖回渤海口的碣石山附近。《山海经》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山焉:其东北角,上有涌泉焉,日黑齿。北望营州,彷佛焉。”《水经》:大海中有一座山叫“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故址当在渤海之滨。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的渤海之滨,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旧都所在。排雾:《淮南子》:尧治天下于位,舜抚四方于职,汤治大国于位,武施仁义而除害于民,禹决江海通九道流通四海。《太平御览》卷二八四引《风俗通》:“舜击壤歌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中有个燕,燕大如斗,白羽如雪。日月皎洁,若出其中,光耀四海。’言舜之时,日月光耀,天下一统。”扶桑:即扶桑树,传说中生长在日出的东方。扶桑:太阳初升的地方,也指神话中的一种树。《淮南子》:日出于东方,谓之春,万物生;日中,谓夏至;已午,谓秋分;夕出,谓冬至。故日入则乌栖,月出则猿啸,星中则鸟集,天落则熊经。故日月西沉则人倚杖而行,东旦则扶桑生矣。转饷:转运粮食供给军队。曾飞万庾霜:《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冬十月,卫青破匈奴于漠北,收休屠祭天金瓮火祠器,得铜马千匹,重十有余万斤,马千匹,橐驼五千余头,牛羊数十万头。此所谓“万庾”即指此。
【赏析】
这首咏史怀古诗,是写孙权乘船出海观景时的所见所感。首联点出时间地点,描绘了一幅大海壮阔的景象。颔联写海风与海涛相搏,形成壮观的画面。颈联以沧海变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尾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写孙权乘船观海时的情景。首联“空青一片引牙樯,不遣乾坤属混茫”,写海天一色,浩瀚无垠。“空青一片”是说天空湛蓝,云彩洁白,映衬着大海的碧波荡漾,浩渺无边。“引牙樯”即引航之意,指孙权乘船观景。“不遣乾坤属混茫”意为不让天地间归于混沌一片。“乾坤”指天地,“混茫”指模糊不清的样子。意思是说不要让天地间归于混沌一片。这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说的,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风伯挽波回碣石,日君排雾上扶桑”,写海浪汹涌澎湃,风神驾风力挽巨浪而回,太阳之神驱散云雾而上升。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海的壮观景象。“风伯”指司风的神,即风神。“风伯挽波”意即风神驾风力驾御巨浪而回。“日君”指太阳神,也就是日神,“排雾”就是推开云雾的意思。《列子·周穆王》:“帝乃赐西极瑶给他人,北阙阿,邦人在昆仑虚北门柄之,投诸西海,隐于后土之阴。”“扶桑”指神话传说中的太阳所由升起的地方。据《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曰寄,寄维地类。”高诱注:“东方日出处。”因此,“日君排雾上扶桑”是指太阳神驱除云雾而升向东方。
颈联“承平渐偃千烽色,转饷曾飞万庾霜”。承平:安定和平的局面。偃:息止。千烽:烽火台。庾:盛多。这句的意思是说国家安定和平的时候越来越少了。转饷:转运粮食供给军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既伐宛,大行李息亦上书言:‘居大城则修德,居民上则力农工,略陈财物则平守府库,故使虏献名马、美女以瑞德自连焉;而汉亦留之以距侵盗。……且夫匈奴难得而制,得之则安用兵;匈奴易离难必,却之则厚怨,且开选功之路也,所以方当驰军行时。”这句的意思是说国家安定和平的时候越来越少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国家安定和平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尾联“任使兴公心境杂,也应安坐听鸣榔”,兴公:谢安,字安国,晋朝人。谢安曾作《秋胡行》,见《宋书.谢灵运传》。“心境杂”是说心情烦乱不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心情烦乱也不妨坐下来听听海浪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心情烦乱也不妨坐下来听听海浪声。“任使”即纵使的意思,“心境杂”是说心情烦乱不定的意思。“也应”是说也应该,“安坐”是坐着的意思,“听鸣榔”是听潮声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心情烦乱也不妨坐下来听听海浪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心情烦躁也不妨坐下来听听海浪声。
这首诗以孙权观海为题,实际上是借孙权观海一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首诗写孙权观海时的心情。首联写孙权乘船观海时看到的景象:大海茫茫一片,无边无际。颔联写海上风起浪涌的景象,风神驾风力驾御巨浪而回,太阳之神驱散云雾而上升。颈联写国家的安定和平越来越少了,而且战争也越来越频繁。尾联写即使心情烦乱也不应抱怨命运的安排,应该像谢安那样静听海浪声。这首诗通过孙权观海时看到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悟来抒发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