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正好曳长裾,暂拥双旌过里闾。
若到济南人自识,少年曾受伏生书。

【注释】

(1)侯门:指权贵之家的门庭。曳长裾:拖着长裾,指穿礼服。

(2)双旌: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乘的仪仗中以两根竿子为标志,称为“双旌”。

(3)里闾:指乡里、里弄。

(4)伏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朝末年,鲁人伏胜在城阳布衣时,向秦二世进言陈词:“臣闻‘亡秦者胡’,此则胡为尽取关中地而王之。”后来他到秦都咸阳教授学生伏生《尚书》。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张生赴济南教书,其时正当春日。第二句写张生将过济南。第三句写张生到了济南之后,人们定会认出他来;因为他少年时候曾在山东学宫受业于伏生。

“侯门正曳长裾”,是说张生将要进入权贵之家。“曳”是拖的意思。“正”是恰好。这句是说,张生即将踏入富贵人家的大门。“曳长裾”,语出《后汉书·逸民传》:孔融被董卓逮捕,曹操去看望他,“坐高堂,施大床,使客坐其上。融至,乃与促坐,清论自若。”这里用典意在表明,张生将受到很好的教育。“双旌”,是指朝廷仪仗中的两根竿子,象征地位和权势。“过里闾”是说张生将要路过乡里。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张生将到城里去教书,他的衣着也显得特别讲究,因为要进入富贵人家,所以穿着礼服,并且有仪仗开道。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赞美张生,说他将来必成大器,但诗人的用意却另有所指。

“若到济南人自识”,是从侧面着笔,点出张生将到济南教书这一事实。“人自识”三字,既表现了张生教书的才能,又暗示了他将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推荐。张生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年轻有才,而且曾经受过名儒伏生的教诲,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当张生来到济南时,人们自然会认出他来的。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它没有采用一般送别诗常见的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通过描写张生的形象和动作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前二句先写张生入仕的情景,后二句再写张生教书的情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前后呼应的结构形式。另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亲切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