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忆黄州,中有豪贤重姓周。
任使纶巾为布帽,也能雄辨压曹刘。

【注释】

(1)黄州:北宋州治在今湖北黄冈。

(2)周二选部居忧: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其弟苏辙任吏部尚书,苏轼居父丧在家忧服,因此称“居忧”。

(3)君:指苏辙。

(4)星变:古人认为天象变异是人事变化的先兆。

(5)忤:触犯,违背。

【赏析】

此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宋元丰八年),时苏轼已由黄州改知汝州。当时作者正因政见与王安石、司马光相左而遭贬谪。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汝州时寄给在黄州的弟弟苏辙的。诗中以天象变化为比,借喻人世的兴衰更替。全诗语言平实,寓意深远。

首句点出题旨,说明写作缘由。七月十五日,诗人回忆起当年在黄州的一段经历。

二句回忆当年黄州的情景。周氏兄弟二人同为豪贤重姓,他们的名字都写在笏板之上,可见他们兄弟俩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

三、四句描写了两人当年的风采。周氏兄弟二人都戴着纶巾,身着布帽,但二人都能雄辩滔滔,压倒曹植和刘向。

五句用《易经》中的典故,比喻自己与弟弟的关系。“纶巾”出自《晋书·顾恺之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常戴黑纱帽,披青罗单衣。这里用以形容周氏兄弟二人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样子。而“布帽”则来自《后汉书·郭太传》,东汉隐士郭太头戴破帽,穿破旧的粗布衣服。这里用以形容周氏兄弟二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脱俗的高尚品德。“曹刘”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这里用以表明自己与弟弟二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能压得过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最后两句运用了《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等古籍中的资料,来说明自己的遭遇是由于天象的变化所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