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江东赖布衣,芒鞋竹杖款荆扉。
于今参得茅家诀,不向青山问所归。
注释:
还是江东赖布衣,芒鞋竹杖款荆扉。
于今参得茅家诀,不向青山问所归。
译文:
还是江东的布衣赖生,拿着竹杖在门口款步行走。
如今我已经学会了茅山道士的法术,不会再去青山上询问归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方士赖生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首句“还是江东赖布衣”,诗人用“江东”这个地名,暗示了自己曾经的身份——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他在这里与赖生相遇,成为了朋友。这里的“赖布衣”既是对自己身份的自嘲,也表现出他对平民生活的尊重和留恋。
次句“芒鞋竹杖款荆扉”,描绘了赖生穿着简朴的衣裳,手持竹杖,悠然自得地在门前款步行走的场景。这里的“竹杖”象征着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荆扉”则是他简陋的家,代表着他的平凡生活和朴实无华。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赖生的谦逊和低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三句“于今参得茅家诀”,诗人提到了“茅家诀”,这可能是指茅山道术或者茅山派的秘诀。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已经学会了茅山道家的法术,不再像过去那样迷茫和困惑。这体现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末句“不向青山问所归”,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既然他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就不会再向青山寻求归宿了。这里的“青山”象征着人生的未知和迷茫,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坚定和自信。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哲理性和诗意。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修行过程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于民间信仰和修行文化的尊重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