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司马病维摩,说法虽多法不多。
若使见时无一字,曼殊何处起风波。
在王世贞的古诗《璋上人自新都还鹫峰汪司马伯玉尊之为大总持而以文及诗侑之余亦得四绝句》中,第一句“新都司马病维摩”意指新都某位被称为司马的人因某种原因生病,类似于古代文献中的维摩诘(Vimalakirti,意为“净名”),他因疾病而感到苦恼。维摩诘是印度的一位高僧,以其深奥的佛学教义和辩论技巧著称,此处比喻这位司马因病而无法像往常一样宣讲佛法。
“说法虽多法不多”则反映出虽然司马想要传授很多佛法,但实际上却显得内容不够丰富,这可能暗示了司马在传教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障碍,或者是他在思考佛法的真正含义时产生了疑问。这里的“法不多”并非真的说佛法本身数量少,而是强调司马在传授时感觉到的内容不足以涵盖所有的佛法要旨,表达了一种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思考。
最后一句“若使见时无一字,曼殊何处起风波”,通过曼殊(Mangshuo)这个词汇,诗人似乎在表达如果司马的疾病消除,他的教诲能够完全展现,那么他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深远。曼殊,在佛教语境中,有时也用来代指佛陀或者佛法,意味着如果能够彻底理解并实行佛法,就能避免一切争端和纷争。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得到真正的佛法指导,从而平息争端,达到和平共处的状态。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因病不能传道的司马的同情,而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真谛及其传播方式的深思。它提示读者,真正的佛法不仅仅是表面的教义,更在于如何将这些教义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化众生、平息争端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