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舍祗园竹,名山结愿偏。
登临恍初地,徙倚更诸天。
不改芙蓉色,微添萝薜烟。
松云移叠嶂,花雨助鸣泉。
芒屩青从引,苔衣碧任穿。
井犹双鹤浴,瀑似片虹悬。
磬发僧归定,灯馀客借传。
新茶收月供,净氎割霞眠。
未叩无生理,聊追有漏缘。
空闻飞锡杖,不见布金田。
尽劫终成幻,降心返离禅。
只应何所住,一钵付流年。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1. 第一段:“再游灵岩寺十二韵”
  2. 第二段:“为舍祗园竹,名山结愿偏。”
  3. 第三段:“登临恍初地,徙倚更诸天。不改芙蓉色,微添萝薜烟。”
  4. 第四段:“松云移叠嶂,花雨助鸣泉。芒屩青从引,苔衣碧任穿。”
  5. 第五段:“井犹双鹤浴,瀑似片虹悬。磬发僧归定,灯馀客借传。”
  6. 第六段:“新茶收月供,净氎割霞眠。未叩无生理,聊追有漏缘。空闻飞锡杖,不见布金田。”
  7. 第七段:“尽劫终成幻,降心返离禅。只应何所住,一钵付流年。”
  8. 第八段:注释及赏析。
  9. 第九段:注释及赏析。
  10. 第十段:注释及赏析。
  11. 最后是“重题”。

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请注意,翻译时我会尽量保留原诗的意境和风格。

第1-4句

**再游灵岩寺十二韵**    
**为舍祗园竹,名山结愿偏。**    
**登临恍初地,徙倚更诸天。**    
**不改芙蓉色,微添萝薜烟。**    
  • 再游灵岩寺十二韵:再次游览灵岩寺,写下了《再游灵岩寺十二韵》。
  • 为舍祗园竹:在祗园中舍弃了竹子。
  • 名山结愿偏:在名山上许下心愿。
  • 登临恍初地:登山时仿佛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 徙倚更诸天:徘徊时仿佛看到了更多的天空。
  • 不改芙蓉色:荷花的颜色没有改变。
  • 微添萝薜烟:增添了一些藤萝和薜荔的气息。

第5-7句

**松云移叠嶂,花雨助鸣泉。**    
**芒屧青从引,苔衣碧任穿。**    
**井犹双鹤浴,瀑似片虹悬。**    
  • 松云移叠嶂:松树和云雾似乎移动到更高的山峦上。
  • 花雨助鸣泉:花朵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增加了泉水的声音。
  • 芒屧青从引:芒鞋被青草牵引着前进。
  • 苔衣碧任穿:苔藓覆盖的地面任凭穿行。
  • 井犹双鹤浴:古井仍然有两个仙鹤在洗浴。
  • 瀑似片虹悬:瀑布像彩虹一样高悬。

第8-10句

**磬发僧归定,灯馀客借传**    
**新茶收月供,净氎割霞眠**    
  • 磬发僧归定:磬声引导僧人回到寺庙。
  • 灯馀客借传:客人借灯光阅读佛经。
  • 新茶收月供:新泡的茶供夜晚饮用。
  • 净氎割霞眠:干净的床品让客人可以无忧入睡。
  • 未叩无生理:没有问卜就没有生计问题。
  • 聊追有漏缘:姑且追求因缘法门。
  • 空闻飞锡杖:听到和尚挥动锡杖的声音。
  • 不见布金田:未能见到金色的稻田。

第11-12句

**尽劫终成幻,降心返离禅**    
**只应何所住,一钵付流年**    
  • 尽劫终成幻:无论经历多少劫难最终都是一场幻象。
  • 降心返离禅:放下杂念,回归佛教禅宗。
  • 只应何所住:我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居住?
  • 一钵付流年:我将用一钵饭供养岁月流转。

第13-14句

**空闻飞锡杖**: 听到和尚挥动锡杖的声音。    
  • 重题:重新作题。

注释及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灵岩寺的一次再访经历。诗人在诗中详细描绘了灵岩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表达了他对佛教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修行和命运的思考,让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