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频年秉化钧,俱将谟训比丝纶。
鸿逵夙表仪端羽,骊海偏婴颔下鳞。
两诏中兴光日月,千秋顾命见君臣。
丹衷自委金縢秘,赤手重扶玉座新。
百揆始知明舜目,普天原只颂尧仁。
戟门昼敞恒如水,椽笔阳回总是春。
已见辞侯超博陆,肯教开阁儗平津。
商岩遍起成霖泽,宣室长扃绝鬼神。
蒲类画波鲸顿偃,越裳梯岭雉能驯。
从他得序同升在,不为流言引退频。
归到谷城黄作石,挂馀神虎角名巾。
峥嵘皂盖腾驰传,灿烂朱提捧赐银。
内殿恩传衣锦敕,东门泪满望辕尘。
九边蕃将争剺面,八座尚书未展颦。
去国身轻凭款段,忧时鬓在写麒麟。
鹏休六月方为息,蝇点连城反见珍。
置酒可同疏傅纵,脱骖仍念越生贫。
荣庭兰畹芬相袭,入眼荆花晚渐亲。
三泖水疑增浩荡,九峰山忽耸嶙峋。
王世贞的《途次投赠少师徐相公南归七言近体六十句》,此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哲理。下面将逐句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 诗的第一联:“台阁频年秉化钧,俱将谟训比丝纶。”
- 含义:指国家政务频繁由朝廷掌握,官员们用智慧和谋略治国如丝线织布。
- 象征:象征着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策略。
- 第二联:“鸿逵夙表仪端羽,骊海偏婴颔下鳞。”
- 含义:比喻徐相公如同展翅高飞的大鹏,而他的下属或支持者则像鱼尾上的鳞片。
- 象征:大鹏代表徐相公的崇高志向和远大的抱负,而鱼鳞则象征着支持他的人。
- 第三联:“两诏中兴光日月,千秋顾命见君臣。”
- 含义:两次诏令使国家复兴并使日月增辉,徐相公的功绩被后人传颂。
- 象征:强调徐相公为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的忠诚和智慧被后世铭记。
- 第四联:“丹衷自委金縢秘,赤手重扶玉座新。”
- 含义:表达了徐相公内心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及他能够重新振兴国家的决心。
- 象征:象征徐相公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承担重任的精神。
- 第五联:“百揆始知明舜目,普天原只颂尧仁。”
- 含义:意味着新的行政体系开始理解并遵循先贤的智慧,天下人都会赞美徐相公的仁爱和智慧。
- 象征:强调徐相公的仁政理念和其对国家的贡献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 第六联:“戟门昼敞恒如水,椽笔阳回总是春。”
- 含义:形容徐相公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稳固,如同水波般平静。
- 象征:象征着徐相公的政治智慧和稳定的统治。
- 第七联:“已见辞侯超博陆,肯教开阁儗平津。”
- 含义:已经可以看到徐相公超越常人,超越博陆(即汉朝的梁冀)和开阁(即汉朝的霍光),开创了新的局面。
- 象征:赞扬徐相公的卓越才能和卓越的成就。
- 第八联:“商岩遍起成霖泽,宣室长扃绝鬼神。”
- 含义:商朝的岩石遍布大地,为人们带来了滋润和恩惠;宣室的门紧闭,断绝了神鬼的出入。
- 象征:象征徐相公的恩泽广泛,影响深远。
- 第九联:“蒲类画波鲸顿偃,越裳梯岭雉能驯。”
- 含义:蒲类的波涛使得巨鲸倒下,越裳的山峦使得野鸡驯服。
- 象征:象征徐相公的威德和统治下的和平安宁。
- 第十联:“从他得序同升在,不为流言引退频。”
- 含义:其他人都因徐相公而晋升,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轻易引退。
- 象征:赞扬徐相公的勇气和坚定。
- 第十一联:“归到谷城黄作石,挂馀神虎角名巾。”
- 含义:回到了谷城,那里有着黄色的石头,挂着神虎般的角状头巾。
- 象征:象征着回到故乡后的生活安逸和内心的平和。
- 第十二联:“峥嵘皂盖腾驰传,灿烂朱提捧赐银。”
- 含义:华丽的官轿在道路上奔跑,朱提(一种货币)被捧在手中。
- 象征:象征着徐相公地位的尊贵和财富的丰盈。
- 第十三联:“内殿恩传衣锦敕,东门泪满望辕尘。”
- 含义:在皇宫中传递着恩典的命令,泪水充满了东门的尘土。
- 象征:象征着徐公的荣耀和悲伤并存的复杂心情。
- 第十四联:“九边蕃将争剺面,八座尚书未展颦。”
- 含义:边疆的将领们都争着表达敬意,而八座的尚书却未能舒展眉头。
- 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徐相公的不同反应和态度。
- 第十五联:“去国身轻凭款段,忧时鬓写麒麟。”
- 含义:远离祖国时的轻松,以及忧虑时代的白发。
- 象征:象征着徐公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感受和经历。
- 第十六联:“鹏休六月方为息,蝇点连城反见珍。”
- 含义:大鹏休息了整整六个月才飞翔起来,而小蝇斑点的连城之地反而显得珍贵。
- 象征:暗示了事物价值的大小与其表面现象并不总成正比。
王世贞的《途次投赠少师徐相公南归七言近体六十句》是一首充满深意和象征的诗。通过对徐相公的描述和赞颂,展现了他在国家治理和个人品格上的伟大成就。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象征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