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体恭俭,陈粟俯丘山。
易世因其资,气欲盖九纮。
柏梁既以灾,建章遂造天。
蜀汉穷材木,少府罄金钱。
原麓既如髡,闾井宁不然。
感此池上翁,精灵泣帝前。
天心虽仁爱,毋乃滋倒悬。

寓怀

文景体恭俭,陈粟俯丘山。

易世因其资,气欲盖九纮。

柏梁既以灾,建章遂造天。

蜀汉穷材木,少府罄金钱。

原麓既如髡,闾井宁不然。

感此池上翁,精灵泣帝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写汉朝的文景之治和东汉末年的战乱,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人开篇便提到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强调其恭俭之风和陈粟之盛。这里的“文景”是指西汉时期的文帝和景帝,他们的治理使得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被称为“文景之治”。诗人通过这一历史事实,赞美了汉朝的繁荣景象。

诗人又提到了东汉末年的历史变迁。他提到,虽然易代之际,人们因为战乱而失去了很多财富,但国家仍然能够凭借原有的实力继续发展。这里的“易世”指的是朝代更替,“其资”指的是原有实力。诗人通过这一历史事实,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接下来的内容却突然转向了现实。诗人描述了三国时期蜀汉国的贫困和汉朝末年的战乱。他提到,蜀汉国因为战争而耗尽了所有财物,而汉朝末年的战乱更是导致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担忧。

诗人又回到了对历史的感慨。他指出,即使是神灵也会为这些苦难感到悲伤。这里的“池上翁”指的是古代传说中一位在池边哭泣的老人,他被认为是神的代表。诗人用这位老人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付出却无法得到回报的人们的同情。

诗人再次回到对历史的感慨。他指出,虽然天心仁爱,但国家的危机却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可能会陷入倒悬的境地。这里的“倒悬”指的是国家政治上的困境,意味着国家可能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诗人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对当时国家危机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朝的繁荣与衰落,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