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迎妇人,上车戒笞马。
至门教送母,灭灶将失火。
入室见臼曰,徙牖妨来者。
此岂非所言,于时未为可。
荆棘横周道,雷霆纷来下。
硁硁小人哉,君子言不果。
寓怀
卫人迎妇人,上车戒笞马。
至门教送母,灭灶将失火。
入室见臼曰,徙牖妨来者。
此岂非所言,于时未为可。
注释:
- 卫人迎妇人,上车戒笞马。:卫人迎接妇人后,告诫鞭打马匹,准备出发。
- 至门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到了门口,教导妇女送母,因为家里没有做饭的灶台,怕发生火灾。
- 入室见臼曰,徙牖妨来者。:进入屋内见到石臼,就搬家让外来人住。
- 此岂非所言,于时未为可。:这难道不是你说的吗?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可以这么做。
- 荆棘横周道,雷霆纷来下。:四周布满了荆棘,雷霆从天而降。
- 硁硁小人哉,君子言不果。:小人只会说些无足轻重的话,君子的话不会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诗人借由“卫人迎妇人,上车戒笞马”的情节,描绘了一幅热闹而紧张的出门场景。接着,诗人又以“至门教送母,灭灶将失火”的情节,描绘了一家人忙碌而有序的生活状态。这两个情节虽然看似不同,但却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见解。
在第三句中,诗人用“入室见臼曰,徙牖妨来者”的情节,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懑之情。他认为,搬家让外来人住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应该被允许。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十分另类和超前,因此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
第五六两句则是全诗的重点之一。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他认为,周围到处是荆棘丛生、乌云密布,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恶劣环境。同时,诗人还将这种环境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自己的美好愿景很难实现。这种感慨和无奈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评价和感慨。诗人认为小人只会说些无足轻重的话,而君子则应该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做出真正的行动和贡献。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十分高尚和理想化,因此成为了诗人的一种自我激励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于现实的不满情绪。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