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宁无战,国辞良已修。
获主称下臣,伏剑不相尤。
虽靡赓歌代,优然见文柔。
冯轼观士戏,无礼为君羞。
况乃杯酒间,语笑皆戈矛。

【注】: 春秋宁无战,国辞良已修。 获主称下臣,伏剑不相尤。 虽靡赓歌代,优然见文柔。 冯轼观士戏,无礼为君羞。 况乃杯酒间,语笑皆戈矛。

注释:

春秋:指春秋时代,这里指汉初。

宁(níng):岂,表疑问语气词。

御辞:即《诗经》中的《小雅·鹿鸣》。

下臣:对君主的谦称。

伏剑:古代一种自刎的行为,表示忠诚。

靡:没有。赓(gēng)歌:歌唱。代:替代。

优然:形容文采柔美的样子。

冯轼(sù):马鞍前的横木,这里借指驾车。

观士:观看武士或文人。

无礼:不礼貌。

况:何况。酒间:酒席之间。

戈矛:兵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宴席上听到有人谈论战争时所写。全诗通过宴会上的对话,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以及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首联写春秋时期战乱频繁,而此时《小雅·鹿鸣》却已经修好。这一比喻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时期的渴望,也暗示了诗人对乱世的不满。

颔联写宴席上的人们纷纷称赞自己的地位和才能。然而,这些赞美之词却让诗人感到羞愧,因为他深知自己并非真正的君子。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自卑心理,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宴席上的紧张气氛。诗人用冯轼观士、无礼为君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之情。他担心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最后一联直接点明了主题。诗人以饮酒为例,描述了宴席上人们的言行举止。他认为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充满了危险。这一句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