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掊阴山,失得与之均。
二李竟不归,汉骨委边尘。
及乎元成世,呼韩乃来宾。
舍馆葡萄宫,奉表称外臣。
彼运偶成衰,上策岂必臻。
所以外宁惧,腼焉思圣人。

【注释】

武帝:指汉武帝。

掊(póu):挖掘。

阴山:在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为古代匈奴的游牧地。

二李:指李广、李蔡两位将军。李广是汉文帝时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李蔡也是名将,曾随武帝出击匈奴。

汉骨:指汉军将士的尸体。

委:抛弃。

元成世:指汉成帝、哀帝时期。

呼韩邪单于: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代,后称王,建元元年(公元前33年)入长安朝见皇帝,被尊称为“南单于”。

舍馆葡萄宫:即甘泉宫,汉武帝所建,位于今陕西淳化西北。

外臣:对天子自称的谦词。

彼运:指当时形势。

上策:最好的策略。

宁惧:岂止有恐惧。

腼(miǎn)焉:羞惭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读史后的有感之作。从诗的标题“读史有感十二首”看,这组诗可能是作者读史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率军攻打匈奴,大胜而归的故事。汉武帝派李广等将领攻打匈奴,未能取胜,最后不得不放弃河西走廊,把那里作为郡县交给匈奴。诗人由此联想到汉朝的命运,慨叹汉朝的命运与李广等将军的命运一样。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汉武帝征伐匈奴,虽然胜利,但失去了河套地区,得不偿失;第二部分写李广、李蔡两位将军,他们英勇善战,但命运却不如人意,最终落得可悲下场;第三部分写汉成帝、哀帝时期,匈奴休屠单于来降,汉朝册封他为王;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大势已去,只有采取上策才能避免危险,所以汉朝只能外向称臣,不敢妄动。

诗中的“彼运”、“上策”、“宁惧”、“腼焉”等词语都是关键词。其中“彼运”是指当时形势,“上策”是指最好的策略,“宁惧”是指不仅不怕而且很害怕。“腼焉”在这里的意思是羞惭,表示惭愧的样子。这些词语都表达了诗人对汉朝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