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自西来,日夜流不息。
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
楚师既以𤏖,秦疆渐以画。
万古擘石青,千秋吐灰黑。
我行仗三老,扬舲浩无极。
入耳寡停声,寓目鲜留色。
日落一线明,悄然中原碧。
惆怅为云女,虚无不可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从军入蜀的所见所闻,以及由蜀返京途中的感受。

开头两句:蜀江自西来,日夜流不息。“蜀江”,指长江三峡。诗人以“自西来”形容长江之源发于西岳(四川),并突出其东流之势如万马奔腾般不可阻挡。“日夜流不息”则点出长江水势之壮阔和浩渺。这两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说明,起首即用气势磅礴之语,勾勒了三峡一带的自然景观。

三、四句: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束”,束住、约束之意。“荆门峡”,即瞿塘峡,在重庆奉节县东,长江北岸。《太平寰宇记》引《括地志》:“瞿塘一名紫盖山,上有瞿塘峡。”《元丰九域志》卷六云:“瞿塘者,瞿塘峡也,在夔州府东一百三十里。”《一统志》卷一百七十八亦云:“瞿塘峡,在夔州府北一百四十里,两岸峭壁相向,中有一峡长数十丈,舟行其间,若在两山之间。”《舆地纪胜》卷一百零九亦载:“瞿塘,在夔州府东一百四十里。”这些记载虽不尽相同,但都在此地。“崩腾”二字描绘出峡口江水的汹涌澎湃,“锁南国”三字,写出了瞿塘峡谷口雄峙东西的高山峻岭,将南国之境紧紧锁住,使人感受到一种雄奇壮观的境界。

五、六句:楚师既以𤏖,秦疆渐以画。“𤏖”通“扡”,意为砍削。这里借指古代的吴国。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而败楚兵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遂取楚之淮上之地,后楚灭吴,故称吴地曰吴越。《史记·留侯世家》云:“吴太伯之初奔荆蛮,荆蛮君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居列国,合从连衡,相伐以利。今夫吴,兄弟之国也。”可见“楚”与“吴”同属一国。这两句是说,楚国的军队已经被消灭了,而秦国的土地也逐渐被分割开。“渐以画”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国领土的日益缩小。

七、八句:万古擘石青,千秋吐灰黑。“擘”通“剥”,意思是刮去或剥落。这句说三峡两岸的峭壁上,万古以来不断有石头被剥去露出青苔,又经千秋万年之后被吹去露出黑泥。三峡两岸的峭壁上有无数的险滩礁石,它们历经千万年的风雨磨砺,终年受着江水冲刷,有的被剥去了青苔露出白石,有的又被风吹去露出了黑泥。这两句通过三峡两岸险滩礁石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三峡水势之险恶。

九、十句:我行仗三老,扬舲浩无极。“三老”指三位年高望重的老者。《汉书.龚胜传》载:“会稽某郡上言……愿得二老俱归寿宅。”颜师古注:“三老,三老人也。”又据《后汉书》卷五十五《张纲列传》,张纲曾上书请求朝廷重用“三老”。这里借指年老的官员。“扬舲”是扬帆的意思。“浩无极”,指浩瀚无边。这两句说,现在自己随军远行,要像三位年高望重的老人那样,扬起船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这次从军入蜀之行充满信心,又流露出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十一、十二句:入耳寡停声,寓目鲜留色。“入耳”、“寓目”,都是看见的意思。“寡”,少的意思。“无留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两句说,耳朵里很少听到停留的声音,眼睛里很少看到留下的影子。这是诗人对这次入蜀之旅的感受和评价。他看到蜀地山川壮丽多姿,却很少停留;听到三峡水声浩荡激越,也没有留下声音。这两句既是对这次入蜀之行的感受和评价,又是对这次入蜀之行的总结。

十三、十四句:日落一线明,悄然中原碧。“悄然”,悄无声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太阳落山,只留下一条细线般的余光,远处中原大地依然一片碧绿。这两句是写入蜀之后,诗人看到的景色。蜀地地处盆地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因此这里的天显得格外蓝,水显得格外清。

十五、十六句:惆怅为云女,虚无不可即。“惆怅”,悲伤的意思。“云女”,指天上云朵的化身。“虚无”是虚无缥缈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心中惆怅之情就像天上飘忽不定的云彩一样,虚无缥缈得无法触及。这两句是写入蜀之后,诗人所思所感。诗人想到家乡中原,又想到自己远离故土在外漂泊,不禁感到悲伤惆怅,但又觉得这种感情是无法真正表达的,只能寄托在心中而已。

每一句都紧扣题目“李都尉陵从军”。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所见所闻;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了三峡险滩和江水奔腾的景象;最后两句则是对此次入蜀之旅的感受和总结。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又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