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之富三馀,垂言亦惊众。
收名良已博,负大不易用。
公车一报罢,遂甘醯鸡瓮。
有子能象贤,居然冢枯重。
【注释】
(1)四十:指四十岁。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文学家,洪武三年(1370)中进士,授太常寺丞。后因触怒朱元璋被处死,年仅四十七岁。启,这里用作他的别号。
(2)富三馀:指富贵有余。《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风俗通》:“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富矣。夫贫者,财货不足也;富者,财足多藏也。是以饥寒至身不能得之,然而不饥不寒至名位可及者也;故富者,有馀而动非礼,贫者,不足而静守节。此谓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谓富哉?”
(3)垂言:指留下遗言。
(4)收名:即“聚名”,积聚声名。
(5)难用:指难以重用。
(6)公车:汉代设置的官署名,掌管全国选授官吏的事务。
(7)遂甘:于是心满意足。
(8)醯鸡瓮:醯(xiāi)为醋,瓮(wēng)是陶制的坛子。这里比喻卑贱的官职。
(9)冢枯:坟墓枯干。
【赏析】
此诗为悼念高启所作。诗写高启的死,既感叹其才高命短,又悲叹其死后名声不传,贤能之士不得任用,最后以“冢枯”作结,抒发了作者对高启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惋惜。全诗情感凄婉,意境沉郁。
开篇就指出高启虽然富贵有余,但他留下的遗言令人惊愕。诗人在此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高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高启一生的感慨。他曾经积聚了许多声名,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得到重用,这无疑让人感到遗憾。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高启的生平事迹。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但却屡经挫折。这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不幸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高启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第三联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他觉得高启生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这也让诗人感到无比惋惜和痛心。同时,诗人也在暗示高启的死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所致,这也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联诗人转而关注高启身后的情况。他发现高启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遗志和才能,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优秀的人才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机会和认可。这种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高启儿子的同情和关爱,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结尾一句则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以“冢枯”二字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高启的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也暗示了他对高启一生所遭受的困境的同情和理解。同时,“冢枯”一词也象征着高启虽已离世,但其精神却依然长存,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高启的一生以及他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高启的评价和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整首诗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感,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