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出城东门,秋禾郁离离。
池塘渐为窞,鸡犬亦声微。
冠者五六人,不能具裳衣。
庐舍虽如昨,亦复少光辉。
借问何所因,何以不成辞。
摇手长吏嗔,恻怆涕交颐。

【注释】

  1. 初拜使命抵家作:开始担任使命,到家。
  2. 乍出城东门:刚从城门出去。
  3. 秋禾郁离离:秋天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
  4. 池塘渐为窞(dàn):池塘渐渐变成洼地。
  5. 鸡犬亦声微:鸡和狗的叫声也变得很微弱。
  6. 冠者五六人:指成年男子。
  7. 不能具裳衣:不能准备下衣服,因为缺少布帛。
  8. 庐舍虽如昨,亦复少光辉:虽然房屋还是原来的样,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9. 借问何所因,何以不成辞:你为什么要这样啊?你怎么说不成了呢?
  10. 摇手长吏嗔,恻怆涕交颐:长吏生气地摇着手,我悲伤地流泪,眼泪流到腮帮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任太祝时赴任途中写的。诗人在赴任途中,看到秋禾茂密,池塘变洼,鸡鸣声微,而家中却依然简陋,心中十分感慨。于是写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首句“乍出城东门”,写自己刚从城里出来的事。“乍”字,写出自己初到任时的心情;“东门”点出了地点,也暗示了自己的心情: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第二句“秋禾郁离离”,写自己所见。“秋禾”二字,写出了时间、季节,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郁离离”,写出禾叶的茂盛,表现出一种勃勃生机。第三句“池塘渐为窞”,写自己所见。“为”是动词,有成为的意思,“窞”是洼地,“池渐为窞”写出了池塘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第四句“鸡犬亦声微”,写自己所见。“亦”,是副词,表示也,同时,又与上文的“为”呼应;“声微”则写出了声音的微弱,表现了环境的凄凉。第五句“冠者五六人”,写自己所见。“冠者”即男子,这里指的是成年男子。“五六人”说明人数之多。最后两句“不能具裳衣”、“恻怆涕交颐”,写自己所见所感。“不能”“恻怆”两个形容词组,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而“涕交颐”则写出了泪流满面的样子。诗人用“恻怆”二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冠者五六人”、“不能具裳衣”、“亦复少光辉”三句,都是写自己所见。前三句写景,后一句抒情。这三句写景,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情感。诗人在赴任途中,看到秋禾茂密,池塘变洼,鸡鸣声微,而家中却依然简陋,心中十分感慨。于是写了这首《初拜使命抵家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