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幡经台,萧条欲非故。
陶令呼不来,谢监推不去。
远公既以远,兹意畴能悟。
【注释】
幡经台:位于今四川彭县,晋代著名和尚慧远在此建庐山寺。
非故:已不属自己了。
陶令:陶渊明。
谢监:谢灵运。
远公:指慧远。
兹意:此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庐山寺中所作,写庐山之高远、僧人之清幽、禅理之深奥。
首句“西望幡经台,萧条欲非故”,诗人站在庐山上眺望远方,只见那高高耸立的幡经台,令人感到一种苍然萧索之感。“萧条”二字,既写出了山势之高,又写出了人的心情之寂寞。“欲非故”三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他感叹自己远离了世俗,来到庐山,却仍然无法摆脱尘世的纷扰。
第二联“陶令呼不来,谢监推不去”,诗人继续描写庐山的景色和僧人的心态。他想起了那位曾经邀请过他的陶渊明,如今他已经辞官归隐田园,再也无法召唤了;他还想起了那位曾经邀请过他的谢灵运,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再也追不上他的步伐了。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陶渊明、谢灵运两位高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淡,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
第三联“远公既以远,兹意畴能悟”,诗人进一步抒发了他的感慨。他感叹自己虽然远离了喧嚣的世界,但却无法真正领悟到禅理的境界。这里的“远公”指的是慧远大师,他是庐山东林寺的开山祖师,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高僧之一。他提倡“即身成佛”,强调修行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佛法。然而,尽管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但诗人仍然觉得自己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这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心境有关,也可能与庐山的自然环境和禅宗氛围有关。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禅宗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淡、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