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叶仙人不须字,柏叶飧成朝上帝。
昨者玉京高宴归,却遇刘安守天厕。
读书刺促生不休,偶然真籍误见收。
赤明龙汉微茫事,说着群仙总掉头。
【注释】
柏叶仙人:相传柏叶可以辟邪,所以用柏叶煮成的汤叫做柏叶汤。
不须字:不用加字。
飧(sūn):吃。
上帝:指太上老君。
昨者:昨天。
玉京:指天上的宫殿。
高宴:盛大的宴会。
归:归来。
刘安守天厕:刘安是汉朝的皇帝,他曾在皇宫里建造了一座铜炉,用来炼丹。后来,他派人把炉子搬到宫外,自己则在炉前看守,这就是传说中的“刘安煮石”的故事。
真籍:指《淮南子》。
赤明、龙汉: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年号。
微茫:模糊不清。
群仙:指神仙们。掉头:转身离去。
【赏析】
此诗是李白对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所铸五色宝鼎的追忆和想象。诗中以神话传说为线索,描绘了汉代神仙们的活动情况。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一韵到底。首二句写刘安铸五色宝鼎;三四句写汉武帝求神赐福;五六句写武帝命道士炼丹服药而亡;七八句写武帝死后,众仙纷纷离去,最后一句点出诗旨。
开头两句,诗人从神话传说说起,说刘安在宫中铸成五色宝鼎,并把它献给了汉武帝。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叙述事实,实际上却包含着诗人对历史往事的回忆和感慨。诗人回忆当年在长安城中,曾经目睹过刘安烹食柏叶的神奇场景,而今,他再次来到了长安城,却再也看不到刘安烹食柏叶的情景了。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在诗人晚年时创作的。当时他已经离开了长安城,回到了家乡。
第三、四句,诗人又把话题转向了现实,描绘了汉武帝在长安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时的盛况。汉武帝为了祈求长生不老,曾三次派方士徐伯前往东海寻找仙人安期生,求得奇药,但终因服食过量而死。因此,后人便称这些方士为“刘安之辈”。这里所说的“昨者玉京高宴”,就是指汉武帝的这次宴会。诗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为了说明汉武帝求仙访道的荒唐行径。
第五、六句,诗人又把话题转向了现实,描写了汉武帝在长安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时的盛况以及他在酒醉后的所作所为。汉武帝为了祈求长生不老,曾三次派方士徐伯前往东海寻找仙人安期生,求得奇药,但终因服食过量而死。于是,他便在长安城中修建了一座金阙玉楼,供自己居住。同时,他还在长安城中营造了一座豪华的宫殿,取名为“玉京”。在玉京宫中,他经常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各地的名流才子前来赴宴。有一次,他在玉京宫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歌舞升平,美酒佳肴,应有尽有。然而,宴会结束后,他却突然昏睡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到长安城中去过。
第七、八句,诗人又将话题转向了现实,描绘了汉武帝在长安城中举行盛大宴会时的盛况以及他在酒醉后的所作所为。汉武帝为了祈求长生不老,曾三次派方士徐伯前往东海寻找仙人安期生,求得奇药,但终因服食过量而死。因此,后人便称这些方士为“刘安之辈”。这里所说的“却遇刘安守天厕”,就是指汉武帝在长安城中与方士徐伯饮酒作乐之后,突然病倒,再也没有能够恢复过来。
最后两句,诗人将话题转向了现实,表达了他对汉武帝求仙访道的荒唐行为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汉武帝虽然在长安城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长生不老的神奇效果。相反,由于他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行为,却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因此,他不禁感叹道:“读书刺促生不休,偶然真籍误见收。”也就是说,他感叹自己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竟然因为追求长生不老而误入了歧途,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此诗通过神话传说来描绘了汉代神仙们的活动情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求仙访道的荒唐行为的不满和批评。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富有哲理性,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