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祖提一剑,西行取天下。
所过降名城,畴非背主者。
两贤岂相阨,丁公悔其舍。
刑赏在须臾,乃复为名假。
不然卖国儿,项伯开茅社。
宁如我高皇,福寿独褒借。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题阙
汉祖提一剑,西行取天下。
所过降名城,畴非背主者。
两贤岂相厄,丁公悔其舍。
刑赏在须臾,乃复为名假。
不然卖国儿,项伯开茅社。
宁如我高皇,福寿独褒借。
注释:
- 汉高祖刘邦(汉祖),即刘邦。
- 提一剑:指刘邦手持三尺剑(古代兵器的一种)。
- 西行取天下:指他向西征战,最终取得了天下。
- 所过:经过的地方。
- 降名城:投降并被称誉为有名望的城市。
- 畴:谁。
- 两贤:两位贤人。
- 相厄:互相陷害。
- 丁公:指张良(字子房)。
- 后悔其舍:后悔当初离开刘邦。
- 刑赏:刑罚和赏赐。
- 在:在这里。
- 乃复:因此又。
- 名假:名义上的名义或称号。
- 卖国儿:出卖国家利益的人。
- 项伯:项羽的叔父,名籍。
- 茅社:祭祀用的草堆,这里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 褒借:称赞和奖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回顾历史人物刘邦的经历,表达作者对于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道德和命运的看法。
诗的前两句回顾了刘邦的英勇事迹和他取得天下的过程。这里的“汉祖”是指刘邦,他以三尺剑起兵,最终推翻了秦朝,开创了汉朝。这表达了对刘邦英勇行为的赞美。
诗人通过描绘刘邦经过的地方,强调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这里的“所过降名城”,意味着刘邦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英名和影响。这表达了对刘邦功业的认可和赞赏。
诗中的第三句“两贤岂相厄”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品德,也可能会被陷害。这里的“两贤”指的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贤人,而“相厄”则是指他们遭到了他人的陷害。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忠臣被害的感慨和哀叹。
诗人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第四句“丁公悔其舍”中的“丁公”指的是张良,他在刘邦身边多年,但最终还是离开了刘邦,这一行为使得张良感到后悔。这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提到了对刑罚和赏罚的看法。第五句“刑赏在须臾”中的“刑赏”指的是刑罚和赏赐,而“须臾”则表示短暂。诗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刑罚和赏赐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品行和贡献。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利益的淡然看待,以及对真正价值的坚守。
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上的两个例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六句“不然卖国儿”中的“卖国儿”指的是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人,而第七句“项伯开茅社”则是指项羽的叔父项伯曾经祭祀过的土地神。这两个例子都在暗示着历史上的背叛和不忠行为。而第八句“宁如我高皇”则是诗人自比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认为自己能够保持高尚的品质,享受长久的福寿。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自信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