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倩实孝廉,精心事苫块。
虽详褚公譬,谁能使居位。
一朝遘国忧,扶携入趍卫。
宋栋垂欲倾,一木焉足赖。
父子同所归,怡然见先帝。
子野竖儒生,咄咄计成败。
【注释】
景倩:指东汉末年的名将马援。
孝廉:汉朝时对举荐为官的士人的一种称呼。
褚公譬:用褚伯玉(字仲远)事喻。褚伯玉在汉献帝建安五年被曹操处死,其妻儿因避乱隐居不仕,终年八十多岁。
国忧:国家危难。
趍卫:追随保护。
宋栋:指宋朝的栋梁之材。
子野:指南宋词人辛稼轩。
儒生:指马援的儿子马严,字文渊,东汉末年任郡中小吏。后以“儒生”指称读书人。
【译文】
马援是马援,精心料理丧事,尽心尽力。
虽然详述褚伯玉的事,谁又能使他居官任职?
一旦国家有忧患,他就扶携儿子入侍宫廷。
宋代栋梁已倾斜,一根木头又有什么用?
父子同归故地,怡然见先帝。
子野竖儒生,咄咄计较成败。
赏析:
马援,字文渊,南阳湖阳人也。少有俊才,而尚气节。光武时,征拜郎中,累迁陇西太守,击定西羌有功。后以病免归田里,乃筑室穿井于宅旁,而服耕田之乐。及子严、子弇并起家,援常诫之曰:“吾但当营农,慎勿相侵。”后严与弇俱卒,援遂专心一意于农桑。永平十二年卒,年七十一。初,援兄子严为郡小吏,援戒之曰:“严死狱中,慎勿令知。”及严坐法抵罪,援内惭,不敢言。既死,友人刘钧上书讼严,有诏勿追。于是援门无复行者。
《题阙》是一篇记叙东汉马援事迹的碑文,全诗四句,前两句叙事写情,第三、四句抒发感慨,末句点明主旨。此诗以“题阙”命名,是因为马援死后,友人上奏请立石刻碑纪念他。《汉书·马援传》说,马援“遗令曰:‘若儿曹过庭教育令,皆当任意极自爱重。’”所谓“过庭教育”,就是马家子孙要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管束。马援生前就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曾告诫其子:“严君实敦厚,好施周给;汝曹其勉之。”马援的儿子们也都很孝顺恭谨。据《后汉书》记载,马援的两个儿子马严和马蕃都曾任郡中小吏。马严为人耿直忠烈,为官清廉,多次拒绝权贵们的贿赂,终于因得罪了宦官侯览而被杀害。马蕃则更为刚烈,他曾经在朝廷上大声斥责宦官的专横暴戾,因此被免官家居。马援死后,亲友们都来吊唁。马援的老朋友刘钧前来吊唁时,看到马援的墓道上没有一块墓表,心里很不平,便上书请求立石刻碑以作纪念,皇帝下诏不许,刘钧便把此事报告给了马援的好友杜抚。杜抚听说之后非常感慨,写了这篇碑文。
此诗前两句叙事写情,后两句抒发感慨,末一句点明主旨。第一句叙述马援精心料理丧事,尽心尽力。马援是马援,精心料理丧事,尽心尽力。第二句说“虽详褚公譬,谁又能使居位”,这是说,虽然像褚伯玉那样被人比作贤臣,但是谁能让他居官任职呢?这一句是说出了马援一生的遗憾,他虽然是一个忠心耿耿、勤勉尽职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第三句说“一朝遘国忧,扶携入趍卫”,这是说国家有了危难,他就扶携儿子进入宫廷,帮助国家抵御外敌。第四句说“宋栋垂欲倾,一木焉足赖”,这是说宋朝的栋梁之材已经快要倒塌了,那么一棵小树怎么能依靠它站立呢?这一句是对国家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第五句是说“父子同所归,怡然见先帝”,这是说父子二人都得到了归宿,他们都能看到先帝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先帝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说“子野竖儒生,咄咄计成败”,这是说子野这个书生斤斤计较成败得失,表现了诗人对子野的不满之情。整首诗以马援为线索,贯穿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关爱以及对个人的无奈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