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
【注释】:
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佛印是苏轼的好友之一,他年事已高,却依然精神矍铄,有如秃翁(指秃顶的人)。“片言”即一两句话。苏轼用佛印的“拄”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佛印在苏轼的住所中,与苏轼同席而坐,但佛印却能超然物外,心游物外,如同坐在万丈高的禅床上,与苏轼相隔千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苏轼的词作,虽然精妙绝伦,但佛印似乎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就如同风吹过牛耳,听不清声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苏轼仰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妙高台,它直插云端,气势雄伟。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苏轼想象中的那座妙高台,仿佛有一只雄壮的雕鹰在天空中翱翔,其翼下的天空如同磨刀石一样平整光滑。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苏轼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于是回到书房,面对着书桌前的竹子沉思。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苏轼将他的广博的言辞收起,以免被锋利的牙齿咬破。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苏轼一开始以为佛印的言辞就像锥子遇到锤子一样难以理解,但是当他理解了佛印的意思之后,又像针刺到了水中一样无法察觉。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苏轼想要找出谁是能够理解他的那个人,那就是佛印,因为他的长爪如同梵志一样锋利无匹。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
苏轼宁愿在没有智慧的情况下生活,也不愿在有了智慧后死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佛印的一首对话,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理解与欣赏。诗中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思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和佛印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对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苏轼和佛印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历史名人的思想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