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宁别燕中,十见秋草白。
忽通应门刺,使我倒双舄。
鸦鬓犹未苍,虬髯顿成赤。
寒暄未及展,已进所携客。
轻褣乍飘扬,朱辅吐温晰。
晔然一顾盻,光彩映萝薜。
姓疑护儿后,名自长卿得。
稍停见隆准,薆语通促膝。
始悟自陶徙,翻称范少伯。
纵复紫可怜,宁夺南离色。
不戴远游冠,却杖远游策。
黄鹄摩天来,肯作樊笼翮。
剥枣温浊醪,展歌恣欢噱。
床头挂君画,袖中出君迹。
神交复会面,数载今一夕。
却顾斗柄间,参商当不隔。
勿问王孙归,所愁关尹识。
本诗是李本宁对朋友的赠答之作,通过描述与友人相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诗中以“李本宁兄过访挟客曰来君者其名相如其字不疑与谈而悟则吾贞吉先生也喜而赋长篇赠之”开头。这里描述了李本宁带着客人来访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中,“贞吉先生”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字。
诗中以“本宁别燕中,十见秋草白。”开始描述李本宁离开燕中的情景。这里的“秋草白”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李本宁离去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诗中以“忽通应门刺,使我倒双舄。”为转折,描述了诗人接到李本宁的信后,感到惊讶和兴奋的情景。这里的“倒双舄”意味着诗人因为接到信而变得兴奋不已。
诗中以“鸦鬓犹未苍,虬髯顿成赤。”为过渡句,描写了李本宁到来时的形象。这里的“鸦鬓”和“虬髯”分别指代李本宁的头发和胡须的颜色,暗示了李本宁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变化。
诗中以“寒暄未及展,已进所携客。”为过渡句,描述了诗人迎接李本宁及其随行人员的情景。这里的“寒暄”指的是见面时的寒暄问候,而“所携客”则表示李本宁带来的客人。
诗中以“轻褣乍飘扬,朱辅吐温晰。”为过渡句,描绘了李本宁及其随行人员的外貌和气质。这里的“轻褣”和“朱辅”分别指代李本宁的衣服和配饰的颜色,而“吐温晰”则形容他们的气质和风采。
诗中以“晔然一顾盻,光彩映萝薜。”为过渡句,描述了诗人被李本宁的美丽所吸引的情景。这里的“晔然”和“光彩”分别形容李本宁的美丽和光彩照人的气质。同时,“映萝薜”则暗示了诗人被李本宁的美丽所感染和触动。
诗中以“姓疑护儿后,名自长卿得。”为过渡句,揭示了李本宁的真实身份及其名字的由来。这里的“护儿”是指古代的一种称呼,而“长卿”则是对李本宁的称赞和赞美之意。
诗中以“稍停见隆准,薆语通促膝。”为过渡句,描述了诗人与李本宁之间亲密无间的对话和交流。这里的“隆准”和“促膝”分别形容李本宁高大魁梧的姿态和亲切的态度。
诗中以“始悟自陶徙,翻称范少伯。”为过渡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李本宁身份和地位的认识和认同。这里的“陶徙”和“范少伯”分别指代陶渊明和范蠡等古人的典故,暗示了李本宁的才华和能力。
诗中以“纵复紫可怜,宁夺南离色。”为过渡句,抒发了诗人对于李本宁的赞赏和敬佩之情。这里的“紫可怜”和“南离色”分别形容李本宁的紫色服饰和他独特的气质。
诗中以“不戴远游冠,却杖远游策。”为过渡句,描绘了李本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远游冠”和“远游策”分别指代古代文人的帽子和拐杖等道具,暗示了诗人对于李本宁洒脱不羁生活方式的羡慕。
诗中以“黄鹄摩天来,肯作樊笼翮。”为过渡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生哲理的理解与感悟。这里的“黄鹄摩天来”和“樊笼翮”分别形容黄鹄展翅飞翔的自由自在和鸟儿被关在笼中的无奈与悲哀。
诗中以“剥枣温浊醪,展歌恣欢噱。”为过渡句,描述了诗人与李本宁共饮共乐的场景。这里的“剥枣”和“温浊醪”分别指代剥开红枣品尝美食和饮用温热的美酒等生活细节。同时,“展歌恣欢噱”则展现了诗人与李本宁之间欢快愉悦的氛围。
诗中以“床头挂君画,袖中出君迹。”为过渡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画作和足迹的珍视与怀念之情。这里的“床头挂君画”和“袖中出君迹”分别形容了画作和足迹等物件被放置在床头和衣袖之中的情景。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与李本宁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回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答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李本宁的深厚友谊和赞美之情。全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相见的场景、交流和对话等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于李本宁的独特见解和欣赏。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感悟与理解,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