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𥗝村头夜雷雨,敕取真文向天去。
天上唯贪逸少书,人间岂断伯阳语。
周郎妙摄山阴魂,一扫重睹五千言。
厌说笼鹅成故事,揖余袖手返吴门。

【注释】

  1. 公瑕:人名,唐代诗人李翱的字。
  2. 书道德经:指读《道德经》。
  3. 戏谢:即“谢戏”之误。戏:游戏;谢:辞别、道谢。
  4. 敕取真文向天去:意为奉旨从天上取得真经。敕:命令。真文:指道教经典。
  5. 逸少: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后人称其为“王右军”。
  6. 伯阳:老子。
  7. 周郎: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国时吴国名将。
  8. 笼鹅:传说中一种能飞的鹅。
  9. 厌说笼鹅成故事:意思是说《道德经》已足以成为谈资,无需再借助于笼鹅等荒诞的故事来佐证。
  10. 揖余袖手返吴门:意思是拱手作揖,表示要辞别而去。
    【赏析】
    这首诗是李翱对当时流行的以《道德经》为例证,用典生硬、牵强附会的风气表示不满,因而写下这首讽刺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问的手法,对当时的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第一句写自己因读到《道德经》,便感到心旷神怡,如在天上一般。“公瑕”二字暗含着李白的字号,表明作者与李白有交往,且关系密切。这一句是全诗的总括,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作者因读到《道德经》,便感到心旷神怡,如在天上一般。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读《道德经》比作在天上遨游,既表现了作者对道家学说的崇敬,也表现出对当时读书人的嘲讽。
    第二句写自己奉旨从天上取得真经。这是作者假托唐玄宗的话,实际上是借唐玄宗的权威来否定当时流行的那些荒诞可笑的读书方法。“唯”就是只的意思,“贪”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逸少”指的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擅长隶、草、楷、行诸体,被世人称为“书圣”;“伯阳”是指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论语·子罕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去想问题。这样做没有多大好处。不如去学习。”孔子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获得知识。而王羲之则认为只要多练书法就能写好字,因此他天天苦练,甚至通宵达旦,以致身体垮了下来。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要过于追求功利。王羲之却一味地追求名利,不知收敛。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赞扬了老子的思想,另一方面讥讽了王羲之的为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名利的看法。
    第三句写天上只有王羲之的书值得一读,而人间哪能断得了老子的智慧呢?这里再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是王羲之的书值得一读,另一方面则是老子的智慧更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作者认为老子的智慧比王羲之的书更值得人们学习,因为老子的智慧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而王羲之的书则更多地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四句写周瑜妙计除掉曹操的东吴大将黄盖,使曹军遭受重创,从而重睹《孙子兵法》五千言的风采。这里使用了反问的手法,意思是既然已经如此,还用得着再用什么呢?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周瑜的赞美之情。周瑜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善于用兵打仗,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巧妙地指挥军队与曹操的军队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作者通过赞美周瑜的军事才能,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应该尽量避免。同时他也指出,即使战争不可避免,也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和破坏。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态度。
    第五句写厌倦了谈论笼鹅等荒诞故事,所以拱手作揖,表示要辞职回家。这里采用了夸张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反感。笼鹅是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据说它是一种能飞的鸟。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笼鹅来进行赌博或表演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这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游戏,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因此,他厌倦了谈论笼鹅等荒诞故事,并决定辞去这些无聊的事情。
    第六句写我准备告辞回去,挥手告别。这里采用了夸张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开的不舍之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和新挑战的期待和信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它通过对当时流行的读书方法的批评和对周瑜军事才能的赞美,以及对笼鹅等荒诞故事的厌倦和拒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