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睹孝廉面,唯闻孝廉贤。为母两弃官,月俸不请钱。
中年厌家贪佛日,听讲楞严终十帙。饭僧或下宾头卢,礼诵未究波罗蜜。
九月渡江叩净居,问我请示昙师期。汝心在汝觅不得,天宫茫那可知。
毋听沈郎梦中语,嵩少峰峰碧堪数。但令面壁三两年,自有懒融来证汝。

王上津季问生好佛,以九日礼昙师化靖出沈嘉则长歌见示求赠言,走笔应之。

不睹孝廉面,唯闻孝廉贤。为母两弃官,月俸不请钱。

中年厌家贪佛日,听讲楞严终十帙。饭僧或下宾头卢,

礼诵未究波罗蜜。九月渡江叩净居,问我请示昙师期。

汝心在汝觅不得,天宫茫那可知。

毋听沈郎梦中语,嵩少峰峰碧堪数。但令面壁三两年,

自有懒融来证汝。

注释:

  1. 王上津季问生:王上津的季问生,这里指王季问。
  2. 九日礼:指重阳节。
  3. 昙师:即昙超禅师,是唐代著名的高僧。
  4. 楞严经:佛教经典,共二十卷。
  5. 宾头卢:梵名“宾头卢”,又称”比丘尼”,指尼姑。
  6. 嵩少峰: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赏析:
    这首诗是王季问写给他的老师昙超的一封回信。信中描述了他与昙超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句“不睹孝廉面,唯闻孝廉贤。”表达了王季问对老师的评价。他认为老师虽然不能看到他(学生),但他能感受到老师的贤能和品质。这里的“孝廉”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用来表彰那些品行端正的人。这句话也暗示了王季问对老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第二句“为母两弃官,月俸不请钱。”则是对老师生活状况的描述。他认为老师为了修行,不得不放弃官职,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里的“月俸”指的是每个月的工资,而“不请钱”则意味着老师不需要别人的资助,能够自给自足。这也反映出王季问对老师独立生活的赞赏之情。
    第三句“中年厌家贪佛日,听讲楞严终十帙。”描绘了王季问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状态。他认为自己因为沉迷于佛教,而忽略了家庭的责任。这里的“佛日”指的是佛教的节日,而“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经书,共二十卷。这两句诗表达了王季问对佛教的痴迷和对家庭的忽视。
    第四句“饭僧或下宾头卢,礼诵未究波罗蜜。”则描写了他在寺庙里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在吃饭时可能会去拜见尼姑,而在诵读经文时却未能深刻理解佛教的真谛。这里的“宾头卢”指的是尼姑,而“波罗蜜”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众生达到涅槃的境界。这两句诗反映了王季问对佛教修行的困惑和迷茫。
    第五句“九月渡江叩净居,问我请示昙师期。”描绘了他向老师询问佛法的日子。他认为在九月的时候,他渡过长江去寻找净土宗的大师,并向老师请教关于佛法的问题。这里的“净居”是指净土宗的圣地,而“昙师”则是净土宗的创始人。这两句诗表达了王季问对佛法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之情。
    第六句“汝心在汝觅不得,天宫茫那可知。”是对老师的回应。他认为即使弟子再怎么努力寻找,也无法真正理解老师的心性。而天宫的神秘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句诗反映了王季问对佛法的领悟和对老师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毋听沈郎梦中语,嵩少峰峰碧堪数。”则是对弟子的期望和劝诫。他认为弟子不要被沈郎梦中的话语所迷惑,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和探索。同时,他也鼓励弟子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断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句诗既表达了王季问对弟子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坚持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