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东风散木稼,德星荧荧照江社。
五年南阳思卧龙,一日中国相司马。
父老能追弘治日,斯人岂出三原下。
即看凡羽羡葳蕤,坐使饥乌亦喑哑。
笑呼诸儿煨榾柮,团栾且说升平话。

【注释】:

  1.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甲申年冬,十二月十三日。
  2. 长安:今西安。
  3. 东风散木稼:东风吹散树木上的果实。
  4. 德星:指德星祠,祭祀的场所。
  5. 江社:指长江边的土地庙。
  6. 卧龙:诸葛亮的别号。
  7. 司马:司马懿的字。
  8. 弘治:唐玄宗李隆基治理天下的年号,共二十四年(公元726—741年)。
  9. 三原:即关中地区,古代称长安为“三辅”之一。
  10. 坐使饥乌亦喑哑:坐令饿鸟也哑口无言。
  11. 升平:太平、安定。
  12. 煨榾柮:用柴火烤东西吃。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被起用后,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期间。全诗先叙其赴任经过,再写其对朝廷和百姓的期望,最后表达出希望早日实现的愿望。
    首句写诗人赴任前的情景。长安城东门外有一条长堤,是唐代皇帝御驾出游时所乘御船经过的地方,故又名龙尾堤。堤上杨柳依依,春来绿树成荫,风景秀丽迷人。诗人登上堤头,看到东风已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便想到明年春天,这些柳絮将飘落在江边的土地上,于是不禁慨叹:“德星荧荧照江社。”这里用“德星”,指德星祠,祭祀的场所,以颂扬朝廷有贤德之臣。
    第二句写诗人赴任后的心情。“五年南阳思卧龙。”诸葛亮曾长期隐居在南阳郡内(今四川南充一带),后人把他比作卧龙。现在诗人到京城任职,想到自己像诸葛亮一样有才华而又久经考验的人却屈居下位,不禁感慨系之:“一日中国相司马。”这里用“司马”,指司马懿,他被封为晋王和魏王,后来当政,与曹操齐名,但因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擅朝政,终于导致西晋灭亡。这里用来比喻当时的政治局势。
    第三句是说老百姓怀念诸葛亮。“父老能追弘治日。”“弘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的年号。这句说老百姓们怀念诸葛亮的功德,希望能出现一个好皇帝,使国家政治清明。“斯人岂出三原下?”这里的“斯人”是指诸葛亮。“三原”是关中地区的简称,这里指陕西。这句说老百姓认为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怎么会出现在关中地区之外呢?这是作者对自己能到长安任职的自谦之词。
    第四句是用典。《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张良辞谢不受,刘邦要封他为“留府长史”,他坚决不肯,刘邦又赐他金帛,他都坚辞不受。临别时,刘邦赠给张良一把“黄石公剑”,说:“子房(张良的字)可以佩此剑。”后来张良持剑辅佐刘邦,平定了天下。这里用“斯人”指张良。“出三原”,指不辜负关中人民的期望。
    第五句是对朝廷的期望。“即看凡羽羡葳蕤,坐使饥乌亦喑哑。”意思是说,只要皇上能像对待张子房那样信任自己,那么天下的百姓也会欢天喜地,而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乌鸦也会哑口无言。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希望,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人才,不要只让有才能的人屈居下位。这也是作者对自己能够到长安任职的原因所在。
    第六句是说作者对老百姓的期望。“笑呼诸儿煨榾柮,团栾且说升平话。”“煨亨”是烧饭用的炊具。这里是说作者带着孩子一起烧饭,一边说升平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现在能够到长安任职,是因为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他们愿意跟作者一起分享这种幸福生活。这也是作者对自己能够到长安任职的原因所在。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风物的描写和自己的心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朝廷和百姓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