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西去接洮临,河套经年掳寇侵。
上将独擎金斗印,司农方进玉关箴。
银河断送砧声切,铜柝初传朔气深。
昨夜羽书闻下国,材官车骑出榆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理解全诗,把握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内容,最后进行概括总结,并结合注解作答此题。
闻报:听到消息。报:消息。
贺兰西去接洮临:贺兰山在西北,接洮河在甘肃。贺兰山、黄河一带是西夏的领土。接洮河即今之洮河。
河套经年掳寇侵:河套地区经过一年时间被蒙古兵掳掠。河套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套平原。
上将独擎金斗印:上将军手持金印。上将,指宋军大将王韶(1036—1093)。
司农方进玉关箴:司农寺长官正向玉门关献策。司农寺,掌管全国屯田之事。玉关,玉门关。
银河断送砧声切:黄河水切断了送信人的声音。银河,黄河流经的地方。砧声,捣衣声。
铜柝初传朔气深:铁柝初传时传来了寒气。朔气,指北风。
昨夜羽书闻下国:昨日夜里接到来自边陲国家的紧急文书。羽书,指紧急文书。
材官车骑出榆林:有才干的官兵从榆林出动。材官,指有才能的人的武官;车骑,指骑兵。榆林,今属陕西。
赏析:这是一首记事诗,写北宋将领王韶收复河套、驱逐西夏的故事。《闻报》一诗就是当时人们耳闻目睹的王韶收复河套、驱逐西夏的捷报。诗人抓住这一重大事件,描绘了王韶率领宋军收复河套、驱赶西夏的情景,歌颂了王韶收复河套的胜利。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把这一历史事件刻画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
闻报
贺兰西去接洮临
贺兰山在西北,接洮河在甘肃。贺兰山、黄河一带是西夏的领土。
河套经年掳寇侵
河套地区经过一年时间被蒙古兵掳掠。河套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套平原。
上将独擎金斗印
上将军手持金印。上将,指宋军大将王韶(1036—1093)。
司农方进玉关箴
司农寺长官正向玉门关献策。司农寺,掌管全国屯田之事。玉关,玉门关。
银河断送砧声切
黄河水切断了送信人的声音。银河,黄河流经的地方。砧声,捣衣声。
铜柝初传朔气深
铁柝初传时传来了寒气。朔气,指北风。
昨夜羽书闻下国
昨日夜里接到来自边陲国家的紧急文书。羽书,指紧急文书。
材官车骑出榆林
有才干的官兵从榆林出动。材官,指有才能的人的武官;车骑,指骑兵。榆林,今属陕西。
赏析:这是一首记事诗,写北宋将领王韶收复河套、驱逐西夏的故事。《闻报》一诗就是当时人们耳闻目睹的王韶收复河套、驱逐西夏的捷报。诗人抓住这一重大事件,描绘了王韶率领宋军收复河套、驱赶西夏的情景,歌颂了王韶收复河套的胜利。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把这一历史事件刻画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