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高几许,相携忽踟蹰。
踟蹰复四顾,照见承明庐。
山川万里馀,直北是大庾。
客从大庾来,遗我梅花裾。
南枝有越鸟,北枝多云衢。
相逢此中过,岂不怀旧居。
但恐贤劳催,对之相叹吁。
【注释】
- 别方棠陵宪副三首:指在分别的时候写给友人的诗。方棠陵,即张方平,字次公,唐朝诗人、文学家,曾任吏部尚书等职。宪,指御史大夫。
- 鳌峰高几许:意谓山之高大,难以测量。鳌峰,山峰名,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
- 相携忽踟蹰:意谓忽然迟疑不决。相携,一起走。踌躇,因犹豫而进退不便。
- 瞻望:注视。
- 承明庐:汉代宫殿名,汉文帝刘恒曾在此建有“清静馆”,后人遂称其地为承明宫或承明庐。
- 大庾岭:古代南北交通要道。
- 梅花裾:指穿着梅花色的衣服。
- 南枝有越鸟,北枝多云衢:意谓南方的树枝上栖息着越鸟,北方的树枝上则有云雾缭绕。
- 贤劳催:意谓贤者勤劳操劳。
- 相叹吁:相互叹息、感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张方平离别故友时所作。他与友人一同来到福州的鳌峰下,面对雄奇的山峦,感慨万分,遂写下了这首留赠友人的诗。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六句写情。全诗意境开阔,感情真挚,笔力遒劲。
第一句“鳌峰高几许,相携忽踟蹰。”写两人站在鳌峰之下,面对着那巍峨的山峰,一时不知如何迈步前行,于是徘徊不前。鳌峰高耸入云,巍峨壮观。这里既写出了鳌峰的险峻和雄奇之美,也表现了二人面对如此壮丽景色时的惊讶和赞叹之情。
第二句“踟蹰复四顾,照见承明庐。”写二人经过一番徘徊后,终于决定向前迈进。他们环视四周,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幢古朴典雅的庐舍,这便是传说中的“承明庐”。承明庐是汉代皇宫中的重要建筑之一,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痕迹。
第三句“山川万里馀,直北是大庾。客从大庾来,遗我梅花裙。”写诗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广袤的山川之中。这里的山水景色壮丽,令人心旷神怡。突然,诗人发现前方有人骑马而来,原来是一位身着梅花色衣服的人从大庾岭那边赶了过来。这位客人不仅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留下了一袭鲜艳的梅花裙作为礼物送给了诗人。
第四句“南枝有越鸟,北枝多云衢。”写诗人注意到树上的鸟儿在不同方位飞翔着,有的飞向南方的枝叶,而有的则飞向北方的云端。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鸟儿比喻成使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归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第五句“相逢此中过,岂怀旧居?”写诗人在这次重逢中感受到了一种温馨和幸福的氛围。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相聚,不禁让人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和那些共同度过的日子。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第六句“但恐贤劳催,对之相叹吁。”写诗人在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时,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敬意。然而,他担心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可能会被朋友催促着去完成其他的事情,因此感到有些无奈和焦虑。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执着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描绘,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和歌颂;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又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