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夫何为,舍利亦虚耳。
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
【注释】
雨花夫何为,舍利亦虚耳:雨花台的落花为何要化为灰烬?佛教的舍利子也不过是一堆灰而已。夫,发语词,无义。
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看不到旧时的台,只看到台基的遗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1947年春在南京创作的。当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特务加紧了对进步人士的迫害,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南迁。诗人于当年5月到达南京,先住进了“金陵大戏院”(即现在南京市夫子庙前的大礼堂),然后租住在“雨花台”附近,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狱中生活。
诗中“舍利”,指佛教中的遗骨、佛骨或佛像等物。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其遗体火化,其骨灰即为“舍利”。此句说,雨花台上的落花,都化为灰烬了,那些所谓的“舍利子”,也就是佛骨、佛像等物,也都成了一堆灰烬。这里,作者用“舍利”一词,既表明了佛骨和佛像都已化为灰烬,又暗示了这些佛骨、佛像与国民党反动派有某种联系。
第二句,写诗人登上雨花台后所看到的景象。诗人登上雨花台后所见的景象与第一句相呼应,也是一片虚无。“不见旧时台”,意思是说,再也看不见旧时的雨花台;“空见台基址”,意思是说,只能看见雨花台的基址而看不见完整的雨花台建筑了。“不见”和“空见”,一实一虚,一古一今,对照鲜明。
第三句,进一步写诗人对雨花台的虚无之感。“不见旧时台”,诗人登临雨花台时,眼前所见,只是一些残砖断瓦,破败不堪,再也找不到当年雨花台的踪影了。“空见台基址”,诗人虽然还看到了雨花台的基址,但那也只是一堆废墟罢了。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被毁、文化古迹被毁的感慨;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抒发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诗人通过对雨花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