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清瑟送离群,欲逐杨花怨夕曛。
绣袷春寒三月雨,牙樯风急一江云。
狂歌戏马台前客,回首钟山移后文。
浩荡长淮分咫尺,扬州红药属夫君。

【译文】

高楼的琴瑟在送别的人群中,仿佛是那杨花被风吹得团团飞舞。春天三月里,绣夹衣在春寒中也感到了凄凉。牙樯上的帆影被狂风卷起,一江云气在风中急涌。狂歌笑语的戏马台前,回眸间钟山已远移。浩荡的长淮分咫尺之遥,扬州红药属夫君。

【注释】

①刘护军: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文章宗师”和“诗豪”之称。基秋兴:即《九日齐安登高》。③杨花:指柳絮,这里借指飘零无定的落花。④牙樯:船头上的桅杆,泛指船只。⑤钟山:南京名胜古迹,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为六朝帝王建都之地。⑥长淮:淮河,又称大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安徽、江苏两省注入洪泽湖,最后入海。⑦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唐时称扬州郡,因地处扬州故城而称。红药:红花芍药,一种名贵的花种。⑧夫君:对男子的美称,此处指所爱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九月重阳节写的一首七律。当时诗人任苏州刺史,在苏州一带游山玩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送别的情景。诗人登上高楼,弹起清亮的瑟曲,向一群即将离去的朋友告别。他们正像那些被风吹飞的杨花一样,不知飘往何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暗寓着对友人离别后前途的关切。第三句写春寒料峭、风雨交加的景象,烘托出送别的悲凉气氛。第四句描写了送别之际的景色,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第五句写船在江上疾驰,帆影在狂风中翻滚,表现出送别之际船行迅速、心情激越的特点。第六句写诗人站在戏马台前,回首望去,发现远方的钟山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一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又思念起了他们共同走过的道路,抒发了自己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第七句写辽阔的大河把两岸分开,使彼此的距离变得近了;扬州的红芍药就像属于我的一样,将赠给心爱的人。第八句写诗人与友人相别之后,又思念起了他们共同走过的道路,抒发了自己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全诗以“长淮分咫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