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前峰石径遥。
僧与白云还暝壑,月随沧海上寒潮。
世情老去浑无懒,游兴年来独未消。
回首孤航又陈迹,疏钟隔渚夜迢迢。

【注释】

又次壁间杜牧韵:又一次题写壁上。

又次:再次,再一次。

壁间:墙上。

杜牧韵: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篇。

春山路僻问归樵:春天的山路上人烟稀少,我想问问打柴人,这山路通向何处?

前峰石径遥:前面山峰上有石砌的小道,非常遥远。

僧与白云还暝壑:僧人与飘浮的白云在傍晚的山谷中相遇。

月随沧海上寒潮:月亮随着海上的寒潮一起升起。

世情老去浑无懒:世俗的人情淡薄,已没有懈怠之情。

游兴年来独未消:虽然年事已高,但游兴依旧没有消失。

回首孤航又陈迹: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行程,都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疏钟隔渚夜迢迢:远处传来的钟声清晰可闻,在清冷的夜晚显得特别悠长。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在登舟远行之际,登上了一座山,看到山中有路,便询问打柴人,这条山路通向何方?打柴人说:“前头有石砌的小路,很远。”诗人又问:“山上有没有寺庙?”回答说:“山上有个寺庙。”再问:“寺里住着什么和尚?”回答说:“有个和尚。”诗人于是作诗一首,题在山壁上,这就是这首《又次壁间杜牧韵》。

首句“春山路僻问归樵”,写登上这座山后,向打柴人询问山路通向何处。“蹊”即小径,是通往山下村庄或村落的道路,这里泛指山路。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神态和心境,也暗示了山中的幽静与寂静。“春山路”三字点明了时间、季节,同时也渲染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宁静、优美的基调。而“问归樵”则表明诗人对山中道路的好奇。

第二句“为指前峰石径遥”,写诗人向打柴人询问山路通往何处。“石径”即石铺成的小道,这里用“前峰”修饰“石径”,表明小道在山峰之前,突出其距离之远。诗人通过询问,表现出一种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山林的向往和向往自由生活的心境。

第三句“僧与白云还暝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看到了僧人与白云相依相伴的景象,以及傍晚时山壑间的景色。这里的“暝”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夜色渐浓的氛围。同时,“云”与“壑”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接下来四句分别描写了诗人与僧对话的情景以及所见的自然景象。诗人与僧人在傍晚时分相遇,他们一同观赏着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僧”字在这里指的是打柴人,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同伴。他们一边行走一边交谈,相互之间充满了默契和友谊。这种情景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最后两句“月随沧海上寒潮”,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月光照耀在海面上的景色。“随”字在这里表示伴随的意思,表明月光一直伴随着海浪一起移动。同时,“沧海”一词也暗示了大海的辽阔和深远,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这里的“上”字则表达了月光照亮海面的景象。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以自然景色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