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上临清闸,箫鼓丛祠饱馂余。
几度会通桥上过,更无人说宋尚书。
【注释】
清江浦:即古清江浦,在今湖北麻城东北。会通河:指隋朝开皇年间开通的济渠(又称通济渠),自河南濮阳北达河北沧州。过:经过。箫鼓丛祠:指祭祀用的乐器和鼓乐声。饱馂余:吃祭祀剩下的食物。几度:几次。桥:指会通津桥。宋尚书:即宋璟,唐开元初曾任宰相,后因与张易之、李峤、宗晋卿等谋反,被罢相后贬为申国公,死于贬所。
【赏析】
这首七绝以“过”字为线索,描绘出诗人乘船沿济渠东下,从清江浦至会通河的情景。诗前二句写舟行清江浦至会通河的所见所感。首句写渡口临清闸外,有萧鼓丛祠,供人们享用祭品之余食。次句写渡口上渡船往来,热闹非凡。第三句写诗人多次在此地渡过济渠,但无人知晓宋尚书之事。
此诗是诗人在济水旁过会通河时所写。过会通河,本无足奇,然诗人却写得有声有色,使人耳目一新。诗人先写自己乘船经过清江浦、过会通河,然后才说渡口上有箫鼓丛祠,供人享用祭品之余食,接着写渡船来往,热闹非凡;最后才说诗人多次在此处渡过济渠,但无人知晓宋尚书之事。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前后照应,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诗人在渡口上渡过济渠时,见有萧鼓丛祠,不禁想起当年宋尚书曾在此过会通河,于是便向行人询问有关宋尚书的事情。然而,当得知当年宋尚书曾三次在此度过济渠时,又不禁感叹道:“真是无人知晓啊!”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状况深感忧虑。而这种忧患意识正是由他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而产生的。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渡口上渡船来往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