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问今宵月有无,落梅残朵更清癯。
花灯谁复张云母,绮席重看荐木奴。
野马日光才掩映,纸鸢风力已抟扶。
儿童未尽嬉游意,怒画僧虔蜡凤珠。
【注释】
1.闰元宵:在农历正月十四或十五。
2.神超先生:指神清超先生。神清超,字子高,号神超,明末诗人、画家,有《神超集》。
3.落梅残朵更清癯:落梅,即落花。落花残留的花朵更显得清瘦。
4.花灯谁复张云母:花灯,指花灯。云母,一种矿物,呈乳白色,可作装饰材料。此处指用云母制作的花灯。
5.绮席重看荐木奴:绮席,华美的席子。木奴,即柚子,也称作“文旦”、“香栾”。
6.野马日光才掩映:野马,形容太阳光芒四射的样子。掩映,遮挡和映衬。
7.纸鸢风力已抟扶:纸鸢,即风筝。抟扶,盘旋上升。
8.儿童未尽嬉游意:儿童们没有玩够的意思。
9.怒画僧虔蜡凤珠:怒画,即愤怒地画。僧虔,即王僧虔,南朝齐代人,善绘画。蜡凤珠,即蜡制的凤凰形的饰品,多用于祭祀或节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闰元宵节时所作,与神清超先生同韵。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节日气氛的喜爱以及自己参与其中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句“怕问今宵月有无,落梅残朵更清癯”,诗人在问月是否有的时候,想到了落梅的残朵更加清瘦。这里的“怕问”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第二句“花灯谁复张云母,绮席重看荐木奴”,诗人提到了花灯和绮席。花灯是用云母制作的,绮席上则可以看到柚子(文旦)。这里的“谁复”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感叹如今没有人再做这些美好的事物了。
第三句“野马日光才掩映,纸鸢风力已抟扶”,诗人描述了阳光和纸鸢的情景。野马般的阳光刚刚露出光芒,而纸鸢则已经在空中盘旋上升。这里既体现了节日的热闹场面,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最后一句“儿童未尽嬉游意,怒画僧虔蜡凤珠”,诗人提到了儿童们的嬉游和怒画僧的虔诚。儿童们还没有玩够,而怒画僧则正在虔诚地画着蜡凤珠。这里的“怒画”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敬仰。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气氛的喜爱以及自己参与其中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美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现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