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承仙诏出龙墀,万里安南入马蹄。
气卷风云随使节,檄传威信服雕题。
桄榔树底蛮烟合,铜鼓声中越鸟啼。
来岁还家惟剑在,怕将薏苡作文犀。
【注释】
仙诏:皇帝诏书。龙墀(chí):皇帝殿阶。安南(nan jiāng):古国名,今越南北部。使:出使。威信服:威势与信用。雕题:指古代南方民族的头饰。薏苡(wēi yǐ):一种可入药的植物。文犀:用犀牛角制成的刀剑。
【译文】
早晨接到了皇帝的诏书,就从宫殿中走出;
到万里之外的安南去,就像马儿一样奔驰。
风卷着云,气势雄壮地随着使者前进;
檄文传下,声威震动,令那蛮人俯首称臣。
在桄榔树底下,烟雾缭绕,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
铜鼓声中,越鸟悲啼,好像听到了战争即将开始的声音。
明年我回到家乡,惟愿我的佩剑依然锋利;
不要将薏苡误认为文犀,把它当草药煮来吃吧!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当时诗人正任夔州刺史、检校司户参军,奉命出使安南国。这是一首送别诗。
开头二句,写诗人奉旨受命远出。晓接仙诏,即清晨接到皇帝的命令,“承”字表明了时间是早晨。仙诏,是指皇帝的圣明诏令,即皇帝的诏书。龙墀,指帝王宫庭中的石阶。这里比喻朝廷,以显示诗人受派遣之重要使命。“万里”两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的情态和心情。“万里”,形容路途遥远;“安南”为当时的一个藩镇。“入马蹄”,即踏上征途。
三四句描写诗人到达安南后所见到的情景。“气卷风云随使节”,是说诗人来到安南,威势如天,令人肃然起敬;同时诗人也感到此行责任艰巨,前途未卜,所以有“随使节”三字,说明诗人身负使命而心系国家安危,他的心情十分紧张。“檄传”,即传檄而定,指迅速安定当地局面。“威信服”,即威势与信用,令当地的少数民族归附于唐王朝。“雕题”,指古代南方各族的一种风俗习惯,即在头部包上类似鸡冠的东西。“威信服”,“雕题”,都是对安南统治者的谀词。
五、六句写诗人到达安南后的所见所闻。“桄榔树底蛮烟合”,是说诗人到了安南的土地上,只见一片槟榔树掩映的烟霭。这里暗示了当地气候炎热,瘴疠盛行,环境恶劣。“蛮烟”,即瘴烟,指当地潮湿、湿热的气候条件。“铜鼓声中越鸟啼”,是说诗人听到铜鼓声,想到那里有越族,而越鸟的啼鸣又引起他的思乡之情。“越”,指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铜鼓”,是一种大铜制的乐器。传说古代越人的首领常用铜鼓召集部落,并作为战斗的信号。
七八句是说诗人在安南看到的景象与所想的情况不符,因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来岁还家惟剑在”,是说诗人在安南没有见到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只有一把宝剑陪伴着他。“怕将薏苡作文犀”,是说如果把薏苡误认为是文犀而用来煮食的话,那就太可惜了。“薏苡”是一种可入药的植物,而文犀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据说它由犀牛角制成。
全诗通过写诗人奉命出使安南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以及诗人内心的矛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