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德从来亦不孤,千秋知己岂终无。
纵闻丹诏求遗逸,只合青山著野夫。
盛世未应成党锢,逃名吾自学袖屠。
廿年素饱烟霞趣,羞更攒眉说畏途。

隐德从来亦不孤,千秋知己岂终无。

纵闻丹诏求遗逸,只合青山著野夫。

盛世未应成党锢,逃名吾自学袖屠。
廿年素饱烟霞趣,羞更攒眉说畏途。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隐德从来亦不孤”: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即他相信自己的德行并不孤独,有志同道合的人能够理解并欣赏。
  2. “千秋知己岂终无”:诗人认为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总有能理解和赏识他的知己存在。
  3. “纵闻丹诏求遗逸”:虽然诗人听到了追求隐逸生活的召唤,但他认为应该选择在青山之中,过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4. “盛世未应成党锢”:诗人认为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不应被党派之争所困扰,而是要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5. “逃名吾自学袖屠”:尽管有人追求名声,诗人却选择通过隐居来避开这些名利场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6. “盛世未应成党锢”:诗人认为在国泰民安的时代,应避免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7. “廿年素饱烟霞趣”:经过二十年的隐居生活,诗人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享受着宁静与自由的生活。
  8. “羞更攒眉说畏途”:面对复杂的世事,诗人感到羞愧,不再愿意提及那些让他感到畏惧的事物。

译文注释

  • 译文:隐居之道从不孤单,千秋的知音定会到来。纵然听到朝廷的征召寻求隐士,我只会选择青山间的简朴生活。
  • 注释:千秋:千年,指长时间。
  • 注释:丹诏:朝廷的诏书。
  • 注释:党锢:指东汉时期因党争而被禁锢的士大夫集团。
  • 注释:袖屠:指袖手旁观,不参与争斗。
  • 注释:盛世:指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的时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安希范对于隐居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常常面临着政治压力和名利诱惑,安希范选择了以隐居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次韵答孙汝师见赠吴兴卜居之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选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