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春夏交,一雨百二日。
我时在城市,蓑笠不能出。
自此阴阳乖,难复辨得失。
黑阴与赤旱,动或一两月。
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
惊蛰徂春分,霏洒殊未歇。
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
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
或言此间雨,所系在风物。
宁知南北间,两者总若谲。
北风不解阴,毒烈变倏忽。
南风不解晴,满屋湿蒸郁。
天道何冥冥,下土太嵲兀。
五风十日雨,怀哉岂可必。
春日病中
甲寅春夏交,一雨百二日。
我时在城市,蓑笠不能出。
自此阴阳乖,难复辨得失。
黑阴与赤旱,动或一两月。
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
惊蛰徂春分,霏洒殊未歇。
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
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
或言此间雨,所系在风物。
宁知南北间,两者总若谲。
北风不解阴,毒烈变倏忽。
南风不解晴,满屋湿蒸郁。
天道何冥冥,下土太嵲兀。
五风十日雨,怀哉岂可必。
【注释】
甲寅:指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
春夏交:春季和夏季交接的时候。
一雨:连续下雨。百二日:一百零二天。
我时:此时。
蓑笠:用草制成的雨具。
阴阳:这里指天气的阴晴变化。
难复辨:难以辨别。
黑阴:即“黑云”,阴天的云。
赤旱:即“红日”,干旱的天气。
动或一两月:有时一两月就会发生一次。
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今年春天的气候应当是温和的,而雨水又会来临。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3月初5日到7日之间,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徂春分:过了春分。
霏洒:雨雪纷纷降落的样子。
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早晨看到池塘里的水面平静如镜,晚上看到田里的泥土已经干枯。
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即使是草根都已经腐烂了,何况是稻谷和高粱。
或言:有人说。
所系:关联。
两者:这里指阴天和晴天,比喻风雨等天气现象。
总若谲:总是像鬼一样变幻莫测。
北风:北方吹来的风。
解:懂得。
毒烈:猛烈的、强烈的。
变倏忽:迅速变化。
南风:南方吹来的风。
不解:不懂得。
晴:晴朗的天气。
满屋湿蒸郁:屋内充满了潮湿和热气。
天道:自然规律、法则。
何冥冥:多么幽深、神秘啊。
下土:大地。
五风:五天刮一次风。
十雨:十天降一次雨。
怀哉:心中忧虑的样子。
岂可必:怎么能确定呢?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作者由于连遭风雨之灾而心情郁闷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及其带来的灾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