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徂仲春,不识仲春事。
忽忽又清明,眩运尚未止。
病人愁夜长,一倍忆俦侣。
清晨漫力疾,侧耳驼山阯。
山中踏青人,几处哭声起。
借问哭者谁,新亡与旧死。
斯人去年时,拜墓曾及此。
那知不转盻,今复亦已矣。
人生信无常,变态不可纪。
使我病忽死,哭者亦复尔。
造化如婴孩,四大如疮痏。
所恃在荣名,少可足生理。
如何千秋身,仅博一叶纸。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春日忆李白》。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一病徂仲春,不识仲春事。
  • “一病”表示诗人生病了。“徂”是去的意思,这里指疾病缠身。“仲春”是指春季的中间时期,即二月份。诗人因病而感到春天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换。
  1. 忽忽又清明,眩运尚未止。
  • “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因病情影响,感觉时间流逝得异常迅速。“清明”指的是春天的初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眩运”可能是指头晕眼花,身体不适。“尚未止”说明疾病还没有完全治愈。
  1. 病人愁夜长,一倍忆俦侣。
  • 诗人因为生病,白天不能出门与友朋相聚,夜晚则加倍思念亲友。“愁夜长”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和寂寞的感慨。“一倍”强调思念程度的增加。
  1. 清晨漫力疾,侧耳驼山阯。
  • 诗人趁着早晨天气稍好,努力起床活动。“漫力疾”表示勉强地用力行走。“侧耳驼山阯”描绘了诗人在山上走动时,因为体力不支而侧着耳朵听声音的情景。
  1. 山中踏青人,几处哭声起。
  • 诗人走到山林中,看到有其他游客正在踏青,但同时听到了几处传来的哭声。这可能是由于天气突变或游客遇到不幸事件。
  1. 借问哭者谁,新亡与旧死。
  • 诗人询问哭泣的人是谁。这里的“新亡”可能是指刚去世的人,而“旧死”则是指已经去世很久的人。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1. 斯人去年时,拜墓曾及此。
  • 这个“斯人”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另一位他关心的人。去年他们曾一起参加葬礼,现在诗人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1. 那知不转盻,今复亦已矣。
  • “那知”表示诗人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快变化。“转盻”意为转眼,一瞬间。“今复亦已矣”意味着诗人意识到这种变化是无法逆转的。
  1. 人生信无常,变态不可纪。
  • 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里的“变态”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意外。
  1. 使我病忽死,哭者亦复尔。
  • 诗人因为生病突然去世,而那些为他哭泣的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这句话反映了人生中无法预测的变故和悲伤。
  1. 造化如婴孩,四大如疮痏。
  • “造化”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四大”是指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诗人用这个比喻来表达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1. 所恃在荣名,少可足生理。
  • 诗人认为一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虽然重要,但它们并不能保证长久的福祉。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法和价值观。
  1. 如何千秋身,仅博一叶纸。
  • “千秋身”指的是一个人能够活得很长时间,但“一叶纸”则是指一张纸上的文字。诗人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性,以及人们应该珍惜当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因病而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和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的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忽忽”、“眩运”、“力疾”、“哭者”、“造化”、“四大”,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生命、死亡、名利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