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滨一片石,万古知音难。
野老无心击,西风过耳寒。
韵高泉并落,声冷叶先乾。
历历谁相委,蒲团夜正阑。
诗句解析:
- “九秋杂咏”: 这是诗的题目,意味着这是一首关于秋季的诗歌。在中国传统的季节划分中,秋天常常与收获、萧瑟、寂寥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 “泗滨一片石”: 泗水之滨指的是古代黄河下游的泗水一带,泗水的岸边有一块大石头。这里的“一片石”可能暗指一种坚定或恒久不变的象征意义。
- “万古知音难”: “知音”在这里指的是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尽管有知音的存在,但找到真正的理解者仍然非常困难。
- “野老无心击”: “野老”指的是乡村的老翁,他无心去敲打那石,可能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周围环境,或者没有太多的情感需要通过敲击来表达。
- “西风过耳寒”: “西风过耳”形容秋风从耳边吹过的感觉,而“寒”字则传达了秋风带来的凉意。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 “韵高泉并落”: 这里“韵高”可能指的是某种声音的高昂和有力,“泉并落”则形象地描述了泉水落下的景象。整句话可能暗示着某种高尚且坚韧的意志或情感。
- “声冷叶先乾”: “声冷”可能是指某种声音听起来冷漠或不温暖,“叶先乾”则描绘了叶子因为寒冷而变干的状态。这可能象征了生命的脆弱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
- “历历谁相委”: “历历”意为清晰可见,“谁相委”则询问是谁将这种清晰可见的责任或任务交付给自己。这可能是指诗人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或责任的一种反思。
- “蒲团夜正阑”: “蒲团”是佛教徒坐禅时使用的蒲草编织的垫子,这里可能象征着宁静或修行。而“夜正阑”则表明夜晚已经过去,可能是诗人结束一天的工作或修行的时刻。
译文:
泗水之滨有块大石头,它见证了无数变迁却难以被理解。
一位老翁无心敲击它,西风吹过带来一丝丝寒意。
声音响亮如同泉水落下,而树叶在寒冷中最先枯萎。
在这寂静的夜晚,是谁把这份清晰的责任交给了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泗水之滨的大石头的描述,引发了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人用“万古知音难”表达了即使有知音存在,真正理解和共鸣的人仍然很难找到。随后,诗人通过描述秋天的自然景象,如西风、落叶、泉水等,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最后,诗人通过询问“是谁将这份清晰的责任交给我”,表达了对于自己角色和责任的反思,以及对未知和可能性的探索。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时间和存在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