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正重九,中途逢小春。
水喧争渡客,山静过桥人。
岂效枯鱼泣,言随野马尘。
明朝潮汛好,行矣莫逡巡。
【赏析】
此诗为作者出使南诏途经大理时所作,作于十月初一日。诗人在旅途中遥想重阳佳节,感慨颇深。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首句“去国正重九”,点明时间是九月。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登高之习,诗人此时离开京城正是这个节日,因此他的心情特别沉重。而“去国正重九”又说明他离开朝廷已经一年有余了。中间两句写途中逢小春景。“中途逢小春”意即在中途遇到了初春时节的景色。“小春”指初春,与“大春”相对,大春为农历正月,这里借指正月。“水喧争渡客,山静过桥人。”诗人在经过一个急流时,听到河水喧闹的声音,原来是许多旅客争先恐后要渡过河去,诗人心中不禁感叹。当他来到一座小桥旁,看见桥上只有一人静静地走着,诗人便想到自己远离家乡,远赴蛮荒之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想到这里,不禁叹息起来。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岂效枯鱼泣”,意谓自己怎比得上那些因受困厄而悲泣的干涸鱼呢?这里诗人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并不悲伤。“言随野马尘”,意谓自己像尘土一样随风飘荡,没有归宿。“明朝潮汛好,行矣莫逡巡。”意思是说:明天潮汛将至,可以乘船而行,不要再犹豫迟疑了。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急于启程的心情。
【注释】
- 英利:地名,在今云南大理。2. 去国正重九:去国——离开京城;正——正是;重九——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3. 小春:小春,即初春,与大春(正月)相对应。4. 水喧争渡客:喧——喧闹;争渡客—争夺渡河的人。5. 山静过桥人:静——寂静;过桥人——指过桥的人。6. 岂效枯鱼泣:效——效仿;枯鱼——干涸的鱼儿;泣——哭泣。7. 言随野马尘:言随——随着;野马——指风;尘——尘土。8. 明朝:明天。9. 潮汛:潮水涨落的时期,此处指涨潮。10. 逡巡:徘徊不进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所见,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但含蓄深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