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载孤月,行客逐行云。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
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答杨鬯侯》。全诗如下:

孤舟载孤月,行客逐行云。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
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

译文:

孤舟承载着一轮孤独的月亮,行客追逐着飘渺的行云。
真正的音乐之声寂静时更显寂静,这样的境界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真正领略。
诗歌是用来酬和唱和的,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主宾之分。
应该想到那空寂的山中,归隐的鸟儿独自留恋着同伴。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回应他的友人杨鬯侯的一首诗。诗中的“孤舟”和“行客”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独自漂泊的心境,以及他在旅途中追寻自由的渴望。“孤月”和“行云”则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声音本质的深入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声音在寂静时更加纯粹,而这种境界只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领会。这是对诗歌艺术的一种独特见解,也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深刻感悟。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关于诗歌酬唱和语默的主宾之分。诗人强调,诗歌是用来酬和唱和的,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主宾之分。这体现了李白对诗歌创作和接受的态度,他认为诗歌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需要通过言辞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人们应该到空寂的山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心,那里有归隐的鸟儿独自留恋着同伴。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孤独、寂寞、交流和归隐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情趣。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