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安居便死心,写将人物报东林。
番童久住谙华语,婴母初来学鴂音。
两岸山光涵海镜,六时钟韵杂风琴。
只愁开禁年年密,未得闲身纵步吟。

【解析】

题干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首先要理解诗意内容,然后分析手法、效果等。

“但得安居便死心”的意思是:只要能住下,就死心塌地了。“但得”,只要;“安居”,居住;“死心”,指不再想其他,只考虑如何生活。“写将人物报东林”的意思是:把我的诗写下来寄给在东林寺读书的诸子。“写”,写作;“报”,告知;“东林寺”,位于今江苏常州,是天台宗发源地,佛教名刹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诸子”,即门徒或弟子。“诸子”,即门徒或弟子。“婴母”“婴”通“婴”。《诗经.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生民未有期。”毛传:“诞,长也;后稷长于土地之中。”后稷为古帝尧时人,其母为有邰氏之女,姓姜,名嫄(yùn),又字弃。“初来学鴂音”,即婴儿刚来到世上,学习啼叫的声音。“鴂”,鸟名,鸣声如“呃呃”。《礼记.月令》:“季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蛰虫环振,山林出云,积土成山。”孔颖达疏:“雷乃发声者,谓季春之月,雷动于上,则发声於下。……故知发声於雷也。”这里指婴儿啼哭。“开禁”指皇帝下令解除禁令。“年年密”,每年都严格禁止。“六时钟韵杂风琴”,指钟磬之声与琴瑟之韵混杂在一起。钟磬,乐器,泛指各种打击乐。“风琴”,指风箱琴,一种用风力驱动振动而发音的乐器。

【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在东林寺读书的诸子们的作品。诗人以寓普济禅院为背景,表达了自己隐居深山的决心及对诸子的嘱托和期望。首句直陈自己隐居的愿望;次句点明自己隐居的动机,即为了专心研究佛法,不再想其他杂事;第三句描绘自己久居山林,对人间烟火已习以为常;第四句表明自己初到异乡,正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俗语;第五句描写自己居住在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第六句写出自己身处幽静环境,仍不忘国事,希望国家安定繁荣;末句表达自己虽然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但仍不能随意外出,只能闲适地吟诵诗篇。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渴望归隐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