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永朱明见物华,清池红藕正开花。
荷衣恰称骚人服,翠盖亭亭罥紫霞。
日色正长,朱红色的太阳照耀大地,万物生长繁茂。
清澈的水塘中荷花盛开,红艳的花瓣正好适合骚人的服饰。
亭亭玉立,仿佛在天空中盘旋。
日永朱明见物华,清池红藕正开花。
荷衣恰称骚人服,翠盖亭亭罥紫霞。
日色正长,朱红色的太阳照耀大地,万物生长繁茂。
清澈的水塘中荷花盛开,红艳的花瓣正好适合骚人的服饰。
亭亭玉立,仿佛在天空中盘旋。
这首诗的原文是: ``` 寻梅歌 野水断桥下山路,东风自来僧自去。 四望无人不知处,笑倚寒皋问枯树。 枯树欲枯枯不能,化作前溪一段冰。 相逢无语秘香色,骨格神仙心老僧。 老僧踏花如踏雪,老僧见花如见月。 此时欲辩两忘言,仰首高天搔白发。 ```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译文 在野外的断桥下小路上行走,东风自然吹来,僧人自在离去。 四处望去,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地方,笑着靠在寒冷的小山丘上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山僧住山冷如水, - 注释: 山中的僧人住在山上,环境寒冷得像水一样。 2. 春寒夜坐无衣被 - 注释: 春天的夜晚,寒风刺骨,没有衣服和被子。 3. 隔窗短烛分照人,明发罗君戒行李 - 注释: 窗外的短烛光芒微弱,照亮了人们。罗君即将出发去远方学习,提醒携带行李。 4. 问君行李能几何,重等须弥轻过纸。 - 注释: 询问罗君的行李有多少,其重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夜半飓风的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飓风肆虐的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夜半飓风歌 注释:夜半,即深夜;飓风,指强烈的风。 赏析:首句直接点明了这是一首描写飓风的诗歌,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天地巨,若何许,我生其中如秬黍。 注释:天地巨,形容飓风的力量之大;秬黍,一种农作物,常用来形容渺小。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将人置于浩瀚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送无可上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注释: 我所之,乃在南山之南北山之北。 我向往的地方,就在南山的南边和北边的山谷中。 山中何所有,中有一室两扉无四壁。 山中有什么?里面有一间屋子,两扇门没有墙壁。 主人默坐万山寂,外有盘盘细路通檐隙。 主人静默地坐着,周围群山寂静无声,外面有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屋檐下的小空隙。 我自能行人不识,上有巉岩磊砢之奇石
这首诗是一首咏石的诗,通过对石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第一句“石乎石乎胡尔奇”,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石头比作一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第二句“精英擘破混沌皮”,诗人以石头的坚硬和刚毅,象征了生命的力量和坚韧。 第三句“砗磲玛瑙难等夷”,诗人以宝石的品质,来比喻石头的纯净和高雅。 第四句“良工剖作光琉璃”,诗人以工匠的精湛技艺,来形容石头的美丽和价值。
答谢邺门 谢君于我称父执,贱子今年过四十。 昨日别君穗城下,短鬓参差冠岌岌。 今朝相见秋风里,兀突山僧拥高笠。 本来面目看未真,须臾大笑转成泣。 大笑空尔为,仲尼弟子称阇黎。 涕泣勿复道,山上蓼莪山下草。 君亲未报惭万一,仰首高天看白日。 白日天上转,浮云眼中变。 自悔平生识字多,祇能读书不读典。 一朝蹴踏虚空碎,法王与我开方便。 为报东山莫鸣鼓,山僧有心良独苦。 学道无成成亦老,此身在世知无补
【诗句释义】 1. 天然和尚七十颂: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赞美天然和尚的长寿和智慧。 2. 拙哉大挠作甲子:大挠(约公元前210年)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以十天为一个周期,六十天为一年,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甲子是十天中的一个,因此用“拙哉”表示其不足之处。 3. 不识太初与无始:太初(指宇宙的开始)和无始(指时间的起源)都是道家哲学中的词汇,这里用来形容天然和尚对这两个概念的无知。 4.
金茅山房读书歌贻吴山带出游五岳任两足,渴饮三湘便一腹。 名山历尽能几时,且住金茅茹山蔌。 注释:游览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任凭两脚行走,口渴喝三湘的水(指洞庭湖的水)就足够饱腹了。名山走遍又能有多少日子,暂且住在金茅山的茅屋中,吃山中的蔬菜。 金茅山下茅半闲,主人爱客如爱山。 澹澹流水写情性,浮云来往怡心颜。 我来怜我太无学,置书引客登高阁。 病夫耳目各为主,不见精微见糟粕。
寿黄兴岐 先生先子之所畏,忆我为儿始七岁。 大人抱我置左膝,隔座与君论文字。 我时仅识之与无,侧耳静听无欢呼。 上客骐驎笑相许,岂知长大成蹇驴。 蹇驴畏走三城道,踯躅秋风啮秋草。 故人相见惊相识,我渐就衰君已老。 我衰不足惜,君老头还黑。 交游半作乘车人,诸生尽是文章伯。 先生两眼大如箕,世上红尘污不得。 一日读书能几回,山中甲子去复来。 诗书之外何有哉,眼前穷达皆尘埃。 青兕爵,丹砂杯,为君寿
慰吴布田并挽逝者 昔有延陵君,嬴博葬其儿。 一恸舍之去,魂气无不之。 复有西河公,泪尽明以亏。 自言已无罪,良友来箴规。 人事有今古,天性无盛衰。 哀死良何伤,达生固其宜。 善哉布田翁,种德躬耘耔。 庭际生崇兰,弱叶何葳蕤。 一花先众芳,馥郁多奇姿。 期君永岁寒,托根深不移。 胡为比芳槿,溘然朝露晞。 造物讵怜材,天心宁倒施。 春花不朝夕,百卉徒芳菲。 主人长太息,仰首天低垂。 栽培与倾覆
题画 北堂曾种宜男草,几度春秋几度花。 乐事世间应不少,忘忧宁待佩仙葩。 注释: - 题画:这是一首描绘植物成长的诗。 - 北堂: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的地方,也指代家中。 - 宜男草:一种象征多子多福的植物。 - 几度春秋:指经历了几个春秋(即几年的时间)。 - 乐事:快乐的事情。 - 世间:人间。 - 忘忧:忘记忧愁。 - 佩仙葩:佩戴神仙般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以“题画”为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的“赏析”题,要求是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明确手法(描写、抒情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明其效果或作用即可。 第一句:“剪剪东风白雪香”,此句写景,以“剪裁”喻春风之劲,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的景象。“白雪”二字,既写出了冬梅的洁白晶莹,又写出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立的特点;“香”字
【注释】枯树:指没有叶子的树。无心:指不存心作画。奇:指奇峭。春风:春天温暖的风,这里指春天到来早。向南枝:指向南方伸长枝条。生憎:非常讨厌。野雀:指小鸟。无情谓:无感情地对待。飞上:飞到……梢头:树枝的顶端。逐蝶儿:追随蝴蝶。赏析:此诗描写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画面的主体是一棵无叶的树,它没有生气,也没有情感,但它却有着独特的姿态。 诗人以“枯树”为题,巧妙地表达了他对这棵无叶树的独特见解
注释: 静坐亭阴影渐移,群芳相对却先知。 丹心向日非无谓,碧砌花开正午时。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景物的诗,诗人在静坐亭中观察周围的景色,发现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诗人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丹心向日非无谓,碧砌花开正午时”的结论,即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规律,不必过于在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注释】 九畹:古代一亩地有九畹,这里泛指大面积。丹青:绘画用的朱红色颜料。芗泽:香料的气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画中兰花的赞美,寄托了对清高品格的向往。前两句写画中的兰花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开幽香。后两句说画家虽善于丹青,却不知兰花的香味。这两句与首联“何须九畹羡三湘”相呼应,说明兰香自有,不在人为。诗人用“幽谷无人也自芳”,赞美画中之兰不慕荣华,孤芳自赏的高雅品格。
注释:一条小路幽深而独自美丽,不同于周围的红紫花。它漫不经心地跟随着春风,在绿叶和枝条中隐藏着自己的身影。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三句运用了“螳螂不是当车者”这个典故,暗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即不被物欲所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最后一句则以螳螂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被外界所迷惑,要像螳螂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色和独立。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