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方节序漫相亲,又见春灯照眼新。
秦苑烟花三辅梦,梁州风俗隔年身。
千门宛转迎华月,九陌逶迤起暗尘。
淮海路迷何所处,孤城深锁独愁人。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原诗的基本内容,然后仔细阅读所给的注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来鉴赏。
腾阳元夕: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腾阳,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这首诗写元宵节之夜,诗人在长安城所见所感。
殊方:远方之地。节序:时节,节日。漫相亲:相互间非常亲近。又见春灯照眼新:又见元宵节的彩灯映照着眼睛,感觉格外新鲜。春灯:即元宵节挂的彩灯。三辅:指汉代京兆(今陕西西安西北)、扶风(今陕西宝鸡东)、安定(今甘肃泾川)三郡,古属秦地,这里泛指长安一带。秦苑:即秦中,长安一带。烟花:指元宵节放的焰火。三辅梦:即长安梦。梁州风俗:指唐时长安风俗。梁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南郑县西,汉水南岸。风俗:指长安风俗。隔年身:指远离家乡在外的人。千门:长安城内的宫门,因宫门多,故称千门。宛转:曲折。华月:指明月。九陌:长安城中的大道。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起暗尘:路上行人多,扬起尘土。淮海路:指从长安到淮海之间的道路。何所处:何处去?孤城:指长安城。锁:关着门。独愁人:只有自己一人忧愁。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元宵佳节观赏彩灯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四句一韵,每句八言,共二十八句,押平声韵,是一首七律。
“殊方”两句,写元宵节之夜,诗人在长安城所见所感。“殊方”,指远方之地。“又见”,意为再一次看到。“春灯”,即元宵节挂的彩灯。“照眼”,形容灯烛光芒明亮。“新”,新奇、新鲜、新鲜。“又见”,再次看到,与上句“殊方”呼应,表明诗人在外地过元宵节已是第三次了。这一句点明题意,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秦苑”两句,写元宵节之夜的长安之景。“烟花”,本指元宵节燃放的烟火,这里指元宵节的彩灯。“三辅”,指汉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北)、扶风(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和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三郡,这里泛指长安一带。“秦苑烟花”,指长安一带的元宵灯火。“三辅梦”,即长安梦。长安,古都名,秦汉及北魏、西魏、隋、唐等建都于此。“梁州风俗”,指唐时长安风俗。“梁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南郑县西,汉水南岸。“风俗”,指长安风俗。“隔年身”,指远离家乡在外的人。“秦苑烟花”与“隔年身”相照应,说明诗人虽在元宵佳节之际,但身处他乡,难以欣赏这美景良辰。
“千门”两句,写长安城中元宵佳节之盛景。“千门”,指长安城有千道大门,因门多,故称千门。“宛转”,曲折绵延的样子。“华月”,指明亮的月光。“九陌”,指长安城中的大道。“逶迤”,曲折连绵的意思。这两句写出了长安元宵佳节之夜,街巷纵横交错,车马喧阗,人们往来不绝,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淮海路”两句,写诗人在长安城的孤独感受。“淮海路”,指从长安到淮海之间的道路。“何所处?”表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才对。“孤城”,指长安这座孤零零的城池。“锁”,关着门,这里代指自己被困在长安城中。“独愁人”,只为自己一人忧愁的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元宵佳节之际,身处异乡,独自守着孤城,不知去处的惆怅之情。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元宵节夜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元宵佳节之际,身处异地,独自守着孤城的孤独之感,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