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事惟循理,宽闲养太和。
寸心常自得,万虑总消磨。
大道平于砥,澄渊静不波。
俗人萦势利,戚戚欲如何。

【注释】

1、应事惟循理:应接事务,只是遵循事理。

2、宽闲养太和:放宽心情,以养身心的平和与和谐。

3、寸心常自得: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愉悦、满足的状态。

4、万虑总消磨:所有的忧虑、烦恼都随着时间而消失。

5、大道平于砥:大道理像磨刀石一样,经过打磨变得平坦。

6、澄渊静不波:心境如深潭,清澈见底,宁静无波澜。

7、俗人萦势利:世俗之人总是被名利所困扰。

8、戚戚欲如何:忧愁、不安的情绪难以平息。

9、道者:指儒家思想,即道家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给冯厚长史的题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道德修养的思想情感。全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认识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首句“应事惟循理”,表明诗人在处理事务时,总是遵循事理,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诗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要求。

第二句“宽闲养太和”,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里的“太和”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宽闲养太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第三四句“寸心常自得,万虑总消磨”,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这里的“寸心”指的是诗人的内心,“常自得”表示诗人内心始终充满着愉悦、满足的情感。“万虑总消磨”则表明诗人所有的忧虑、烦恼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第五句“大道平于砥”,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真正的道理就像磨刀石一样,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会变得平坦无瑕。这里的“大道”代表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尊重。

第六句“澄渊静不波”,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状态。这里的“澄渊”指的是心境如深潭般清澈、宁静,没有一丝波澜。诗人通过对这一境界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安宁与纯净。

最后两句“俗人萦势利,戚戚欲如何”,则是对世俗之人的讽刺和批判。这里的“戚戚”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因名利而心生忧愁、不安情绪的无奈和同情。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并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认识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尊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